中国京剧,这一国粹,其起源可追溯到道光年间。最初,封建统治者对京剧这种俚俗文化持排斥态度。但随着京剧艺术的逐渐完善以及其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清朝统治者也开始对其产生了兴趣,从而使京剧走进了宫廷。尤其在光绪年间,京剧在宫廷的兴盛与一位重要人物息息相关——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对京剧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她不仅是京剧的知音,更是超级“票友”。她对京剧的推崇与支持,使得原本被视为不入流的乱弹戏成为了压倒其他所有戏曲形式的京剧。她不仅喜欢欣赏京剧,还热衷于参与其中,经常给宫女们讲述戏剧故事,甚至在看戏时,也不忘分享各种演戏的轶事和规矩。
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京剧经历了一次关键性的发展。起初,京剧演出较为粗糙,工唱行当与工做行当分工明确。在西太后的鼓励下,“通天教主”王瑶卿开始改革,将表演动作融入演唱中,使得表演更加生动真实。面对社会上的反对声音,慈禧太后坚定地支持王瑶卿的改革,并对谭鑫培的唱腔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为“叫天”。
慈禧太后的爱好不仅影响了京剧的发展,更影响了她的思想和行为。虽然她掌握大权后曾找老儒讲经史,但真正的教育却来自戏剧。晚清的京剧虽然已经进入宫廷,但其来自民间的乱弹形式,用词通俗,思想内容也相当丰富多样。虽然不乏忠孝仁义的鼓吹,但也有江湖义气和恩怨分明的意识。虽然西太后是个头脑清醒的统治者,但在某些时刻,她的决策也会受到戏剧情节和内容的影响。
在慈禧太后的时代,报恩成为了一种风气。一个小小的知府吴棠,因为在西太后落难时误送馈赠,后来官运亨通,位极人臣。即使在兵荒马乱之际,只要能给予西太后帮助的人,都会得到她的赏识和重用。这种有恩报恩的思想在慈禧太后的治理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慈禧太后对京剧的热爱不仅推动了京剧的发展,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她的思想和行为。她的决策和态度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