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网北京的一次发布会上,针对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的进展,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邬惊雷在会上分享了他们应对疫情的策略和实施效果。
邬惊雷介绍,上海从SARS时期就设立了两个定点医院,分别是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这两家医院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前身是上海传染病医院,场地宽敞,隔离区设施优良。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则在扩建过程中专门设立了传染病大楼。面对新冠疫情的挑战,上海采取了集中收治策略,成人患者被收治到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儿科患者则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邬惊雷强调,“四个集中”的策略对于病人的收治具有显著效果。从目前的收治情况来看,集中资源和专家对于治疗非常有利。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拥有超过300个负压床位,并储备了额外的200个负压床位。上海对疫情趋势做出了准确研判,确保床位资源充足。在应对疫情时,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预留了储备场地,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同样,儿科医院也做好了充分准备。目前看来,这种集中治疗的策略不仅确保了充足的床位,还使得公卫中心的应急响应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邬惊雷进一步介绍,专家团队在集中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不容忽视。除了传染病医院的专家外,还从上海各大医院如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集中重症专家,开展集中救治。也配置了专门的护理团队、中医团队和心理团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对于需要上呼吸机的患者,还有专门的呼吸管理师团队负责。
邬惊雷表示,上海的两家定点医院资源充足,但对于特大型城市如上海来说,仍需要制定更多预案。例如,对于部分医院需要考虑腾空机制,同时对于境外输入流量大的情况,也需要积极应对。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上海集中专家资源的做法取得了显著效果,治疗效果总体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