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高考成绩”冲上热搜第一。随着各地高考成绩的陆续公布,多地也划定了各批次录取的最低控制分数线。这一时刻,全国各省份的考生都紧张而期待地关注着自己的成绩。
在云南,一本文史类分数线为575分,理工类为515分;在宁夏,第一批本科文史类为487分,理工类为412分;内蒙古、江西等地也相继公布了分数线。
成绩的公布同时伴随着各种提醒,警方和考试院紧急提醒考生及家长,面对声称能“提前查分”、手握“内部指标”、有“奖学金、助学金名额”的言论,一定要保持警惕,这些都是诈骗!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也针对高考招录发布了八大陷阱特别提醒。有人声称能通过“内部渠道”提前有偿查分或改分,这是完全无稽之谈。高考查分是由全省统一进行,由纪委全程监督,权威查分通道完全免费。
骗子们还常常利用“线下招录”、“内部指标”、“单独招生”等术语进行违法诈骗。高校招生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政策实施远程网上录取,没有内部指标,更不可能突破政策实施所谓的“线下招录”。
对于所谓的“大数据志愿辅导”,虽然可以作为志愿填报的参考,但过于依赖并不可取。因为每年的高考情况都有所不同,同一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可能会有所变动。
“直读本科”的诱惑也不小,但考生和家长要警惕,一些机构宣传的“直读本科”可能是自学考试等没有门槛的助学项目,或者是大学的国际班课程。
一些网络“专家”谈到的招生计划也可能存在误导。网络上的所谓“专家”并不准确解读招生计划,考生和家长在咨询过程中要谨慎区分真伪。
对于代填志愿、不录取包退费等承诺,考生和家长也要保持警惕,不要被不实承诺所迷惑。高考招生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没有任何机构或个人能够确保100%的录取。
在此,提醒所有考生和家长,要理性对待高考成绩和招生录取工作,不要被不实信息和诈骗所迷惑。要关注权威渠道的信息发布,遵循正规渠道了解招生政策和信息,做出明智的决策。近年来,一些机构打着“生填志愿,不录取就退费”的口号进行欺诈行为,成为新型欺诈手段中的频发类型。这种口号听起来似乎很公平,但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这些机构通常打着“一对一”的高收费服务名义,几千元甚至数万元不等,但其推荐的志愿往往偏向于低分院校以提高录取概率。它们强调的只是“录取与否”,却故意回避了关于“上什么层次的学校以及专业选择”等关键信息。实际上,这些机构甚至可能掌握考生的个人信息,与招生中介勾结,将考生信息倒卖给招生中介以牟取利益。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国家确实有专门的帮助政策来支持他们上大学。在开学前后,电信诈骗高发,一些不法分子会冒充大学老师、资助机构工作人员等,通过各种手段骗取钱财。广大学生和家长必须提高警惕,抵住诱惑,避免上当受骗。
为了获取更多关于资助政策和正规填报志愿的信息,建议广大学生和家长关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官网、“中国学生资助”和“江苏学生资助”等微信公众号。暑假期间,教育部和各地高校还会开通热线电话,具体的电话号码和开通时间可以登录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站查询。江苏招生计划专刊也会提供详细的介绍和指引。
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揭示了这些机构的欺诈行为和相关风险,流产网也对此表示关注并希望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帮助。面对这些重要的教育决策时刻,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选择,避免被不实宣传所误导。我们也要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希望所有考生都能顺利进入理想的大学,开启人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