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资本的推动,各种新的审美概念不断涌现,年轻人对于美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精细和个性化。这种追求往往容易让人失去理智,盲目跟风,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和金钱。半月谈记者林苗苗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
栾杰,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的副院长,对于当前的社会风气“颜值即正义”表示担忧。他表示,过度整容和医美行业的无序发展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一些年轻人为了追求所谓的“美”,不惜冒险尝试各种小众而危险的整容项目,比如通过注射玻尿酸形成“精灵耳”,甚至为了拥有明星般的纤细修长的“漫画腿”而选择地下美容机构接受手术。这些盲目追求美的行为不仅可能导致身体受伤,甚至可能留下永久性的残疾。
栾杰认为,任何整形手术都应该从长远考虑患者的健康,不能只追求当下的效果。不切实际的整形要求会带来风险,需要医生去劝导患者修正审美,调整预期。现实情况是,过度整容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但患者提出的风险越来越高的整形要求并没有减少。
在资本的驱动下,颜值被“商品化”,制造出新的流行概念,加剧了大众的审美焦虑。栾杰强调,整形美容手术不同于一般的消费,人体不能像“拉链”一样来回折腾。颜值不是商品,资本不应诱导“过度消费”。他也指出,“轻医美”概念虽然流行,但并不意味着技术含量和资质的降低。它仍然是医疗行为,必须由有资质的整形外科医生操作。
国家卫健委已经联合多部门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各地也在加紧整治。一些问题仍然存在,比如地下的“黑医美”、“黑培训”等非法行为。这些问题需要多部门联合执法,加强日常动态监管。
栾杰呼吁公众要重新审视美的定义,健康的身心是美的基础。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还要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美的进步应该与社会文明进步相一致,整形手术应该帮助那些先天畸形或受伤致残的人恢复外观,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对于盲目的整容追求,我们需要理性看待,不要被社会风气所左右,更不要为了短暂的虚荣而牺牲自己的健康。近年来,随着医学和人文理念的进步,术后重塑与整形外科领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乳腺癌等疾病术后,“乳房再造术”等手术不仅修复了身体的外观,更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关怀。今天,整形外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修残补缺”,逐步拓展为健康人的“锦上添花”。
在当下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精细化。人们追求美的也在无形中催生了颜值经济的蓬勃发展。不可否认,许多人因为变美而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比如主播因此获得更多流量。这也可能引发社会攀比现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倒逼“颜值内卷”。
当一切都与“颜值”挂钩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一些人可能因此逃避现实、拒绝努力,对年轻一代产生不良影响。社交媒体和各类平台不应仅仅为了利益而传播审美焦虑,社会也需要反思这种浮躁的审美风气。个人更不能将生活中的问题都归咎于外表,把提升颜值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
值得注意的是,求美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格外值得关注。对于那些整形成瘾的人来说,可能存在一种被称为“体象障碍”的心理现象。即使他们的外表缺陷极其轻微,难以被他人察觉,但他们自己却会无限放大这些缺陷,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社会功能。整形外科医生在手术前需要仔细鉴别患者是否存在精神心理层面的问题,因为很多问题通过手术是难以解决的。这需要包括精神科在内的多学科共同介入和帮助。
美是多样化的,不应该被单一的标准所束缚。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整形和颜值,关注内在美和健康,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半月谈半月谈 本文由流产网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