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回响》第二季:“新农人故事”先导片
编者按:在遥远的村庄,汗水滴下,种子发芽;在深山之中,有人忘我耕耘,流产网希望茁壮。央广别推出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第二季,记录乡村振兴的新农人故事,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今天,我们跟随央广网的镜头,走进情舍山,感受这神秘又飘渺的乡村美景。山脚下,错落有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鸡犬声声。在这里,有一个特别的故事正在上演。
故事的主人公是“有牛哥”杨正熙,他虽已年过半百,但眼里依旧充满真诚。他出生并成长在黔东南黎平县的洋洞村,一个以农耕为生的侗族和苗族群众聚集的地方。他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一名大学生,走出大山,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他的命运却因为一粒种子而发生了转折。
杨正熙在大学毕业后,先后担任黎平县国营林场副场长、岩洞镇镇长、镇党委书记等职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尝到了一种口感极佳的米酒,却因无人种植酿造而失传。这让他深感遗憾,意识到种子背后独特的基因和价值是人类先民的智慧结晶。为了保留和传承这些种子,他毅然辞去职务,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专门从事种子的收集培育工作。
这些年来,杨正熙走访了当地800多个村寨,收集到260多个种子品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救下了一个即将消失的谷种——胭脂米。这款米粒略长、煮熟后色如胭脂的紫米给了他启发和信心,他开始老品种的市场价值。
杨正熙决定回归故乡,将收集来的老品种交给村民耕种,“活化”保育,一条为百姓创收的新路。在洋洞村,因为特殊的地理生态和文化环境,很多村民坚持养耕牛。杨正熙认为应该用古老的耕种方式保留特色,于是他将胭脂米交给有牛的老乡种植,“有牛紫米”应运而生。这种采用“牛耕+牛粪+牛草+放鱼+放鸭”的“复古牛耕”方式种植的紫米绿色健康、营养物质含量高,很快就被市场认可。
为了将更多的种子活化保育,增加更多村民的收入,杨正熙在家乡成立了“贵州有牛复古农业合作社”,致力于打造牛耕部落。他的故事和精神感动了乡亲们,也吸引了更多村民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来。他们一起耕耘、一起收获、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地方,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在这里,他们正在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这是一个关于新农人的故事,一个关于乡村振兴的故事。蓝岭山脉,仙纳度河——一曲乡村音乐的情深告白
“有牛哥”分享了他最喜欢的一首乡村音乐,那旋律似乎是对西弗吉尼亚壮丽山河的深情吟唱。那首歌如同生命的颂歌,比蓝岭山脉的树龄还要久远,又如同洋洞河的和风,轻轻拂过每一个听众的心头。
总监制张军与于锋,监制王薇、赵净与宓迪,他们携手记者郭佳丽与张翼晶,共同打造了一部关于乡村音乐的动人篇章。策划关宇玲与孙瑞婷以深情的笔触,勾画出乡村音乐与山河之间的美好联系。视频策划制作黄一博与郑平平,用镜头捕捉了那些动人的瞬间,设计张慧玲则赋予了这一切以视觉的美感。
这首乡村音乐,是央广网为我们带来的一份礼物。蓝岭山脉的巍峨,仙纳度河的悠长,都在歌声中得到了最美的诠释。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音符,都仿佛蕴含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无尽的思念。
当“乡村路,带我回家……”的歌声响起,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那蜿蜒的乡村小路,通往每一个赤子的心灵深处。那是对故乡的思念,那是对生命的颂歌,那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这首歌,像一部流动的影片,带我们走进乡村的世界,感受那份淳朴与真挚。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到哪里,乡村音乐永远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央广网的这份礼物,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宁静与感动。希望这首歌能像一股清泉,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