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上海应届毕业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疫情特殊时期,上海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们正在经历一段不平凡的时光。今年,上海共有22.7万名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他们并未被压力击垮,而是努力寻找新的出路。
在这个特殊的“就业冲刺月”,学生们面临着多重挑战。有的正在准备考研面试,有的准备出国读研,还有的需要在不能出校的情况下完成就业面试。尽管面临困难,他们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应对。
与此上海各级、企业以及学校都在尽力帮助这些应届毕业生。部门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企业聘用应届生。许多企业也积极行动起来,为应届生提供线上就业机会。学校更是想尽办法帮助学生就业,校领导亲自下场直播带人,辅导员逐一辅导学生就业。这些举措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支持。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学生们也在积极寻找新的机会。一些生物专业的学生将求职方向转向生物老师,因为他们发现疫情期间教师职业相对稳定。一些高中教师招聘也采取了线上面试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今年的毕业生不再扎堆一线城市,许多毕业生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就业。这种变化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华东理工大学的一位辅导员顾益江更是为毕业生的前途奔忙。他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给予指导建议,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像小刘这样的学生,在顾益江的指导下顺利签约上海电气集团。这种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让学生们更加有信心面对未来的挑战。
目前,上海正在全力推动应届生就业工作,出台各种政策鼓励企业聘用应届生、加强网络招聘和岗位募集、优化毕业生就业落户政策等。这些举措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政策支持。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应届毕业生一定能够闯出一条新路。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期待他们的未来!留学趋势持续稳定,“混申”现象愈发普遍
尽管全球疫情依然严峻,但留学市场并未受到太大的冲击。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刚透露,政法类高校学生的就业和考研情况与往年相比并无大的变化。毕业生们主要还是选择考公务员或研究生,呈现出明显的慢就业、缓就业现象。令人欣喜的是,学校每年第二次考试成功的人数与第一次考试成功的人数几乎持平,显示出学生们的坚韧和毅力。
小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英语专业大四学生,她通过Zoom会议面试、网上递交申请、录制视频等方式,成功获得了多所欧洲和美国高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在她看来,出国留学在面试阶段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事实上,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国外许多高校早在两年前就开始采用线上面试的方式。
今年,“混申”留学的学生明显增多。“混申”指的是同时申请多个国家的不同高校。小黄介绍,上海交大已有部分申请到美国高校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生离校。他们需要先到南京或杭州等地隔离14天,再在当地办理签证。尽管疫情使得申请过程更加复杂,但学校对此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小黄本人成功获得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采国际政治学院的offer,她将在8月下旬入学,第一学年将在意大利博洛尼亚的校区就读。她表示,欧洲签证的影响并不大,主要是机票和租房会遇到一些麻烦。
疫情虽然给留学申请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从长远来看,这也让留学生们更加珍惜和把握机会,展现出更加坚韧和毅力。留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人生经历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留学生们需要学会适应和应对各种挑战,同时也要珍惜和享受这段宝贵的经历。
尽管疫情对留学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留学趋势依然持续稳定。留学生们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的坚韧和毅力令人钦佩。希望每位留学生都能顺利度过这段旅程,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和收获。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