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正值高考首日,一场关于红楼梦的语文作文题目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悉,今年云南、四川等地的作文题目与《红楼梦》第十七回有关,这足以凸显出题者对阅读的重视。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孩子来说,都是必须涉猎的宝藏。高中教材中,亦不乏对《红楼梦》的导读,如“黛玉进府”等章节,为学子们揭示了这部巨著的冰山一角。
导语部分,往往是对全书内容的提纲挈领,包括对作者的介绍、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独特的艺术特色等等。但对于每一位高中生而言,真正静下心来,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阅读全书,却并非易事。
笔者忆及自己初三时初读《红楼梦》,那时只关注宝黛钗的爱情故事,遇到其中的诗词便跳过,因读不懂而不愿浪费时间。但《红楼梦》的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却是书中不可多得的精彩篇章,其中的园林建筑描写堪称一绝,被誉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范。
在这一回合中,作者带领读者进入石洞,呈现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景致:佳木茏葱、奇花灼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随着脚步渐北,平坦宽豁之间,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仿佛置身其中,读者能感受到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的美妙景色。
而宝玉在这一章节中的表现更是令人印象深刻。面对众人的提议,他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提出的“沁芳”二字作为亭子的名字,得到了众人的赞赏。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宝玉的才情,更体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此次高考作文题目引用了这一章节中的一段精彩描写,要求考生从中挖掘出园林艺术、语文特点、用典等方面的元素。对于没有深入阅读过《红楼梦》第17回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事实上,《红楼梦》中的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例如,园中景物与人物情感的交融、宝玉破典的巧妙之处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的课题。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融合了哲学、美学、文化等多个领域知识的宝典。此次高考题目中融入《红楼梦》的元素,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推广和传承。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从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阅读的魅力。03.红楼最美诗句赏析
红楼梦中藏匿着众多诗情画意的诗句,其中第十七回的“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堪称诗中的瑰宝。
此句并非单纯描绘水景,而是将读者带入一个感官的盛宴。从视觉的角度,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沁芳溪波光粼粼的湖面,看到了湖岸两旁环抱着的柳树,仿佛那湖水之深,需以三篙之力方可探其底。而柳树的翠绿之色,更是被湖水映照得如翡翠般璀璨夺目。
而在嗅觉的层面,这句话则带我们感受到那从湖中散发出的花香,隔岸的花朵都能分享到这一份芬芳。曹雪芹笔下的这一景色,无疑是生动而富有诗意的,他巧妙地运用了感官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这一回中,曹雪芹以精细入微的笔触,详细描绘了沁芳溪的美景。他的写作手法独特,通过视觉和嗅觉的结合,将自然景色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详写与略写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沁芳溪的特色。
《红楼梦》的第十七回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曹雪芹卓越的诗歌才华,更为我们提供了景物描写的绝佳范例。无论你是在备考或是在闲暇之余,都值得细细品读这一回的内容,感受曹雪芹笔下的美景。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如你所愿,梦想成真。
本文到此结束,流产网愿为您的学习生活带来帮助与启示。我们衷心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蟾宫折桂,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