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杨飒与柴如瑾的报道揭示了当下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随着六月的到来,毕业生就业已经迈入“加速跑”阶段。据猎聘发布的报告,央企/国企成为应届生首选的企业类型,占比高达42.32%。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携手高校培养并输送人才。
发力访企拓岗,一批批高校毕业生正走向国防等重要领域。以南航为例,许多毕业生将航空报国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孙德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凭借对无人机领域的浓厚兴趣,顺利加入中航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飞控工程师。南航秉持“航空报国”的办学传统,每年九月都会举办国防专场招聘会,输送大量优秀毕业生到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企业。数据显示,近九成南航研究生毕业生选择前往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就业。
而在前置培养环节上,校企携手同样至关重要。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和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正尝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及早实施校企合作,引入产业需求和企业资源。针对衢州市的主导产业,他们设立了卓越培养项目,帮助地方引育人才。金融等人文社科专业也积极开展校企协同方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合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中粮期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实践实训,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积累经验。
这些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有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更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提升。企业可以更早地介入人才培养过程,高校也能更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和行业需求,进而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这种共生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得到了各方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对于毕业生来说,校企联合培养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更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校企合作的项目深受学生欢迎,为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铺设一条从学生到企业的就业“直通路”
孙斌,一位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曾在唐山首钢京唐西山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焦化废水生化处理项目。这段经历让他比别人早两年进入工作角色,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仍觉得收获颇丰。
初入企业,孙斌以一个学生的身份,面对全新的环境和未知的任务,内心充满了忐忑和不安。一年多的实践经历为他日后的求职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节前,他收到了五六个offer,大多是来自央企国企的邀请。最终,他顺利入职国家能源集团国能朗新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还帮助不少同学找到了工作。
北京交通大学环境学院的姚宏教授认为,学生仅仅学会书本上的公式和模型,做理论研究,是不足以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的。理论与实际之间仍有一段距离,学生在校期间需要经历生产一线的实战。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产教协同培养机会,北京交通大学环境学院与国检集团合作建立了“智慧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这个联合研究中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为他们铺设了一条从学校到企业的就业“直通路”。国检集团总经理助理、科技发展部部长邱岩表示,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做的课题与国检的需求有一定的重合。表现优秀的学生会被集团直接留下,这既节约了员工入职后的培养成本,也为集团输送了新鲜的人才力量。
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学生能够在研究过程中接触到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也能提前接触到优秀的人才,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活力。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对学生和企业有益,也对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校企合作、产教协同的方式,我们可以为学生铺设一条从学校到企业的就业“直通路”,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