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俭明教授深入了语言与个人、国家乃至世界的重要性。身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及中文系的教授,他深刻认识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语言与文化是其“魂”与文明的标志,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与根基,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一个拥有辉煌古老文化和多元现代文化的国家,其文化的传承与记录主要依赖于汉语。无论是千年流传的古籍,还是现代社会的各种交流,汉语始终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的功能愈发多样。除了作为交际工具、思维的物质外壳,它更是记录和传承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语言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个人的语言素养与能力的提升,已成为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招聘单位对应聘者的考核中,语言能力的比重日益加大。语言学家吕叔湘、数学家苏步青以及联合国前秘书长都对此有着深刻的见解。
从国家层面来看,正确的语言政策有助于各民族间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与发展。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国家语言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息息相关。语言产业的发展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我国语言服务产业持续繁荣。在脱贫攻坚战中,推广普通话和通用语言文字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语言的桥梁作用。语言和语言教学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沟通作用。通过语言和语言教育,各国之间实现了互相交流和相互理解,这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
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在日常的说话、写作中,网络语言的不当使用现象屡见不鲜。为此,国家有必要制定针对性措施,引导民众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书面语教育至关重要。学生只有掌握好书面语,才能更好地接受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和思想品德的教育。
语言对个人、对国家、对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敬重并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重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这需要我们从小做起,多读书、读好书、勤于写作,背诵名篇名段,为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构建国家语言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阅读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它如同通往智慧宝库的大门,为孩子们打开了色彩斑斓的世界。从古老的中华文明的灿烂诗篇,到西方世界的伟大叙事,阅读是我们与古今中外的智慧交融的重要途径。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历代先贤无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欧阳修曾经警示我们:“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苏东坡也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告诉我们,书籍如同精神的滋养品,能让我们的气质得到提升。就连国画大师李苦禅也强调:“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这是对读书的崇高赞美和深切期望。
阅读不仅塑造个人的精神气质,更关乎整个民族的语文素养。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每一个公民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都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为提升全民语言水平做出贡献。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提升自我。《光明日报》作为权威媒体,一直致力于推广阅读文化,其2022年1月23日05版的文章就强调了这一点。这篇来自光明网的文章提醒我们,阅读是个人成长、文化传承、民族进步的重要基石。
阅读的力量无穷无尽,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语言水平。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让我们一起拿起书本,享受阅读的乐趣,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阅读的力量滋养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精神世界。正如《光明日报》所说,希望大家都能从阅读中得到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