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邵振华-颜微研究团队联合苏昭铭教授团队,在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研究成果“Structures of signaling complexes of lipid receptors S1PR1 and S1PR5 reveal mechanisms of activation and drug recognition”。该研究在人体脂质受体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研究团队成功了1-磷酸鞘氨醇(S1P)受体S1PR1及S1PR5与多种药物及下游信号转导分子Gi蛋白的三元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如图1所示)。结合药理学实验手段,揭示了S1PR受体的激活机理及配体选择性机制。
S1P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膜鞘脂代谢产物,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溶血磷脂信号分子,通过与五种亚型S1P受体(S1PR1–S1PR5,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结合,调节多种生物功能。该信号通路是多种疾病的有效治疗靶点,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癌症以及COVID-19。
尽管已有一些S1PRs调节剂被批准上市,但由于五种亚型的S1PRs序列高度同源,药物容易产生脱靶效应引起副作用。寻找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新药物一直是研究的重要目标。了解S1PRs的药物识别模式和信号转导机制对于靶向药物的研发至关重要。
研究结果显示,S1PR1和S1PR5含有一个由极性模块和疏水空腔组成的保守配体结合口袋。通过对S1PR1和S1PR5受体中的残基进行突变并进行信号转导分析,研究团队了配体选择性的可能原因。研究还发现药物激活受体的“双触发开关”机制,并揭示了S1PRs的细胞内环区域ICL2对下游效应G蛋白的选择性有决定性作用。
这一重要突破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领导完成,并得到多个单位和机构的支持及资助。邵振华研究员、颜微副研究员等人为本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他们及团队在GPCR研究领域深耕多年,成果显著。
该研究不仅为我们深入理解了S1PR受体的机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还为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新冠肺炎等疾病的药物开发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研究的深入,期待未来能有更多高效、安全的药物问世,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近年来,苏昭铭博士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作为一名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他深耕于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华西医院国家老年临床研究中心。苏博士的课题组致力于重大疾病的深入研究,如癌症、传染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他们采用先进的科研方法,专注于靶标病原RNA和RNA蛋白复合物的结构、功能研究以及药物设计和筛选。
在苏昭铭博士的带领下,课题组巧妙地运用靶向小分子化合物,结合化学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手段,不断发现新型靶标RNA和蛋白。他的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包括共同)的身份在Cell Research、Nature子刊、Cell子刊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展现了他的学术影响力和卓越贡献。
Cell Research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与Nature出版集团联合推出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其影响力不容小觑。该期刊的影响因子高达15.606,是目前国内生命科学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代表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顶尖科研进展,苏昭铭博士的论文发表无疑是对其研究成果的最好认可。
四川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学府,其生物治疗领域的科研成果备受瞩目。苏昭铭博士作为四川大学的杰出代表,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国际上展现了四川大学的研究实力。通过关注“四川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更多的人可以获取到关于四川大学的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于四川大学官网以及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旨在为公众展示四川大学在生物治疗领域的卓越成果。本文也提醒我们,科学研究的道路永无止境,我们期待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能够在苏昭铭博士的引领下,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流产网在此也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大家关注四川大学,关注科研进展,共同为人类的未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