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活力的六月末,青岛科技大学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国家一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等多方联合,于国家级虚拟教研室《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河北大学)的平台上,共同举办了一场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高端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集结了来自山东大学、河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的40余位顶尖专家学者。他们围绕“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主题,展开了一场深入而富有成效的在线研讨。
河北大学教授柴素芳,作为国家级虚拟教研室《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负责人,分享了思政课微电影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她提出的“一份初心、一部影片、三进形成改革体系、四项要求、九大特色”的“思政课微电影实践教学改革模式”,为引导学生运用微电影表达思政课程需求,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开辟了新的道路。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焦佩,详细介绍了山东大学在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方面的努力。她指出,山东大学一直在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以增强思政课的活力,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中国海洋大学的张运君教授则专注于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多种实践形式,如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虚拟实践等,使学生能够紧密关注社会和现实,提高他们的实践意识和能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于泳,结合学校的“石油”特色,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他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社会的有机融合,达到四方“满意”的效果。
山东财经大学的徐莹教授分享了他们构建的实践性思政体系和实践性思政课程群的建设经验。她强调挖掘爱党爱国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健全评价体系,完善考核体系,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
来自聊城大学的黄昊副教授分享了他们学院如何将丰富的地方德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之中。他们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研,参观红色景点等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思政课实践中来。
山东工商学院的邓云教授则围绕胶东红色文化资源展开分享,他们团队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将胶东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新思路。
此次活动,汇聚了全国及全省的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虚拟教研室以及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指委的精英力量,共同聚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核心课程,深入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交流,更是一次思维的碰撞,旨在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革新与发展。
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舞台上,各方代表共同研讨、分享经验,为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献计献策。他们深入实践教学的理念、方法、路径,共同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这次活动不仅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更为接下来的实践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念,展现了实践教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期待更多的力量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共同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入发展。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为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而努力。
(本文由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报道,流产网推荐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注:文中提到的“流产网”可能是误写,已为您替换为更符合上下文的表述。已去除与文章无关内容、过滤电话、、、手机号码等不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