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70岁的上海阿婆徐安玲在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中国美术学院书画双学位,这一消息不仅迅速冲上热搜,还得到了的点赞。
在今年6月,这位家住上海金山区朱泾镇的阿婆,成功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毕业,荣获双学士学位。大家都对这位住在沪郊小镇上的徐阿婆充满好奇。她的求学之路充满艰辛与坚持,退休后不仅开始画画,还通过不断努力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国画专业,历经多年终于获得了两个艺术学学士学位。
近日,记者走进了徐安玲阿婆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她多年来的书画作品。水墨交融氤氲,花鸟栩栩如生。徐安玲阿婆一边介绍墙上的作品,一边回忆起自己与艺术结缘的历程和这十二年的求学之路。
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徐安玲,年轻时因生活忙碌无暇拿起画笔。退休后,她终于有了空闲,回到朱泾开设工作室,全心投入到画画中。她说:“追求梦想,年纪从来不是问题。” 58岁那年,她进入中国美术学院进修班学习,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旅。这一路,她不断克服困难,最终获得了两个艺术学学士学位。
徐安玲的求学之路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她的丈夫和家中的小辈都非常支持她继续深造、延续梦想。在求学的道路上,徐安玲也曾面临不少压力。为了画好中国画,她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时间。即使在疫情期间,她为了珍惜学习时间,甚至住在教室里。她的毅力和努力让同学们敬佩不已。
除了追求艺术,徐安玲阿婆从未忘记下乡时的经历。她常回到待泾村“串门”采风找灵感,并受到村民们的热情招待。令人钦佩的是,她还助力穷村“蝶变”,为当地的生态园发展牵线搭桥。
徐安玲阿婆的励志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个老年人的坚持与毅力,更传递出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她的故事激励着他周围的人,让他们相信追求梦想的力量。她的艺术之路还在继续,未来她还将继续深造,为艺术事业贡献更多力量。她与待泾村的深厚情缘:从知青到社区发展的引领者
回溯到53年前,那年,年仅17岁的徐安玲踏入了待泾村,开始了她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那是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关于青春、奉献与深情厚意的篇章。
待泾村曾经是个默默无闻的村落,地势低洼导致村民的庄稼收成不佳。徐安玲的目光却超越了眼前的困境,她看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辛勤与坚韧。她说:“那时候的村民给予我们知青无尽的关怀,这份情感我至今难以忘怀。”
时光流转,通过徐安玲的不懈努力与牵线搭桥,待泾村迎来了新的生机。杭州蓝天园林和杭州申华苗木有限公司的引进,不仅为村落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更为村民们带来了生活的希望。田地不再只是耕种的场所,而是村民们收入增长的源泉。徐安玲积极争取提高村民收入,推动公司以更合理的价格租赁田地,并帮助村民在苗木林中打工增收。
2014年,朱泾镇的规划调整更是为待泾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杭州蓝天园林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林地进行整体开发,其中“花开海上”生态园的建设更是让这个小村落名声大噪。昔日的穷村如今已走上了“逆袭”之路,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徐安玲的求学生涯中,最让她自豪的便是入党。她说:“入党是荣誉,更是责任。”这份责任让她连续多年为待泾村的孤寡老人送去爱心款,资助贫困同学完成学业。如今,她表示会将一部分成果留给家乡,因为这里是她的“梦开始的地方”。
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追求梦想,她的行动证明有梦想永远不会晚。她鼓励大家:“只要你还怀揣梦想,有热爱的事物,那就勇敢去追求。”
这篇来自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原创稿件,流转的是情感与时光的故事,展现的是一个人与一座村落的深厚情缘。作者黄勇娣和姚丹萍用心记录了这一动人的故事,来源为上观新闻。希望她的故事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