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急切地走进咨询室,脸上带着深深的忧虑:“医生,你得救救我的女儿呀,不然她的一生可能就要毁了!”我递给她一杯水,安抚她坐下慢慢说。
这位母亲的女儿,名叫佩姗,今年14岁,正在读初二。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最近却突然大幅下滑。母亲发现,女儿与她的同桌思思似乎过于亲密,形影不离,甚至连上课都在窃窃私语。母亲开始怀疑她们是否陷入了同性恋的漩涡,从而影响了学习。
母亲详细描述了佩姗与思思的交往情况。她们相识虽短,却像是久别重逢的挚友,脾气、爱好都惊人的相似。每当周末,她们要么在对方家里做作业,要么一起玩耍,完成作业后就像获得特赦一样疯狂地嬉戏。佩姗甚至为了思思与母亲发生了争执,这更加深了母亲的疑虑。
母亲观察到,这次期中考试,不仅思思的分数低,佩姗的成绩也暴跌至全班27名。她追问原因,但女儿只是哭泣。班主任建议她注意佩姗近期的行为,尤其是学校外的活动。
一天,思思又来到家里做功课。母亲决定仔细观察她们。她们一边做作业一边讨论着流行文化,如coco的时尚、谢霆锋的帅气、张柏芝的流行元素等。尽管母亲多次提醒她们不要在课堂上讲话,但她们似乎置若罔闻。更让母亲气愤的是,她们晚上还会睡在同一个被窝里,悄悄话不断。看着她们亲密无间的样子,母亲更加坚信她们是同性恋者。然而我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呢?毕竟只是母亲的猜想而已!还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来得出结论!虽然同为咨询者但是也有不一样的观点!不能轻易下定论!为了找到答案我讲诉了另一个案例:梦竹的故事!她和她最好的朋友曾经发誓终生只与对方交心但是最后却发生了变故!这说明青春期的感情变化无常这也是我们身为家长和咨询师不能轻易判断孩子的情感归属的原因之一!我接着解释道!青少年在两性疏远期可能会出现同性依恋的倾向!这是正常的心理发育过程不必过于担心!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感情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猜测和怀疑!在这个青春洋溢的年纪,异往和亲近常常引来同学们的关注与非议,而同性间的亲近友谊则往往受到赞许和鼓励。这种源于同性的深情友谊,在青春的萌动中很容易带有爱慕的倾向,甚至出现一种独特的依恋情感。我们称之为青春期同性依恋,它与同性恋有着本质的区别。
学校与家长们面对这种情况,不应过分惊慌或误解。绝大多数拥有同性依恋倾向的青少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顺利过渡到两性爱慕期,而并不会真正发展为同性恋。我们也不能对这种同性依恋现象视而不见。过度的依恋可能会影响孩子们与异性的交往机会和兴趣,从而可能对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们应该鼓励孩子们扩大社交圈子,与更多的同学建立友谊,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同性的小圈子里。更应鼓励他们与异性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性别认同。如果经过长期、深入的观察,确定孩子确实是同性依恋的性别取向,那么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同性恋并不是犯罪或品质问题,只要他们的行为能够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就不应受到指责和歧视。
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情感世界丰富多彩。让我们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来对待青春期孩子们的同性依恋现象,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迎接未来的挑战。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在青春的路上自信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