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这一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发的病症,会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当婴儿营养不良、口腔不洁或身体衰弱时,此真菌便会伺机而动。甚至,在体弱的成年人中也可能发生。新生儿主要通过产道感染,或是因哺乳奶头不洁、喂养者手指的污染而传播。对于如何治疗鹅口疮,以及茶叶是否可治疗等问题,以下为您详细解析。
目录导航:
鹅口疮与茶叶
治疗鹅口疮的误区
得了鹅口疮怎么办
新生儿“鹅口疮”的护理
鹅口疮的预防
一、鹅口疮+茶叶
病情解析:鹅口疮,也被称为雪口病,好发于婴幼儿,尤其是刚出生至两岁的宝宝。对于茶叶治疗此病症的观点,专家建议,虽然茶叶含有一些有益成分,但目前并无足够证据表明其能有效治疗鹅口疮。相反,我们推荐的治疗方式包括:
1. 支持治疗:给予足够的电解质和水分,补充维生素B1、C等。
2. 抗病毒治疗:应用口服药物,如吗林狐、病毒唑与聚肌胞等。
3. 保持口腔清洁,应用纱布加药搽洗口腔。
二、治疗鹅口疮的误区
1. 滥用抗生素:虽然抗生素可以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但对于白色念珠菌却无能为力。不当使用可能会破坏口腔内的生态平衡,反而加重鹅口疮的病情。
2. 不应涂搽紫药水:紫药水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长时间使用可能导致黏膜干燥、溃疡和明胶样损害。
3. 治疗不彻底易复发:使用1%~2%的苏打水清洁口腔是治疗鹅口疮的有效方法,但病变消失后仍需继续用药数日,以确保彻底治愈。
三、得了鹅口疮怎么办
1. 局部用药:甘油、冰硼散都有一定疗效。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含有制霉菌素的液体涂局部,每4小时一次。
2. 全身用药:症状严重的孩子可口服抗真菌药物。
3. 中医疗法:如滋阴降火、祛湿的中药方剂也有一定疗效。
四、新生儿“鹅口疮”的护理
新生儿期的口腔感染,尤其是白色念珠菌感染(鹅口疮),大多与母亲奶头或喂奶者的手污染有关。表现为口腔粘膜上的点状或小片状白膜,不易拭去,但无疼痛感。若不及时治疗,感染可能蔓延至咽喉、食管、气管、肺部等处,因此应尽早治疗。
五、鹅口疮的预防
预防鹅口疮的关键是保持口腔清洁,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注意哺乳卫生等。
对于鹅口疮这一病症,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其特点、治疗方式及预防措施,以便更好地护理患者,避免不必要的误区。新生儿护理小常识:母乳喂养与口腔保健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最自然、最健康的饮食方式。在哺乳过程中,保持乳房及乳头的清洁至关重要。每次哺乳结束后,不妨挤出少量乳汁,轻柔地涂于乳晕部,让其自然干燥。这是因为乳汁具有天然的抑菌作用,有助于避免感染。
而在人工喂养的环境中,每次使用奶瓶、奶头后,必须要仔细清洗,并要进行煮沸消毒。与宝宝接触的物品,如小毛巾等,都应与分开,确保清洁卫生,并在每次使用后煮沸消毒,晾晒于阳光下。为了宝宝的健康,大人们喂奶前或接触宝宝前都要注意洗净双手,真正做到预防为主。
当我们观察新生儿的口腔时,可能会注意到上腭中间及牙龈上出现黄色的小颗粒或结节。这些被称为“马牙”或“鼓氏珠”,其实是生理现象,千万不要用棉签擦拭或用针挑破。它们通常会在几周内自行消退。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如何预防鹅口疮。如果产妇患有阴道霉菌病,应积极进行治疗,以切断传染途径。婴幼儿的餐具在清洗干净后,还需蒸煮10~15分钟以确保无菌。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并经常洗澡、更换内衣、修剪指甲,保持个人卫生。每次抱孩子前也要先洗手。
为了宝宝的健康,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最好与家长的分开放置,并定期消毒。应鼓励幼儿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他们的用餐工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新生儿的护理需要我们的细心与耐心。只有做到科学喂养、注重口腔保健、预防疾病,才能确保宝宝健康成长。更多详情,请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