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二:关于四岁孩子的物品所有权认知
面对一个四岁的孩子,解释“他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自己控制”这条规则时,往往会遇到孩子难以区分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这样的困惑。这一标准的实质在于为孩子建立与他人的界限,帮助他从自我中心开始认识到世界的多元性。在孩子的认知初期,一切都是“我的”,只有逐渐学会说“不”时,自我认同才开始形成。我们需要先教孩子认识并确认物品的所有权:“这是你的”。当孩子能清楚地区分你、我、他时,再进一步解释:“这是你的,这是我的,那是他的。”当这个定义清晰后,遇到类似情况时,一定要反复询问孩子:“这是你的吗?”让孩子明白不是他的东西一定是别人的。这样教导孩子学会区分“你的”、“我的”,进而理解并遵守规则。这样的基本规则认知,是将来成为遵守社会道德和心理基础的关键。在成人世界里,许多违规行为都源于无法正确区分“你的”和“我的”。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至关重要。
难题三:关于两岁孩子的纪律培养
对于两岁的孩子无法做到“回位”,也就是比赛或玩耍结束后,玩具常常散乱一地的情况,其实这并不只是因为孩子太小。因为从孩子出生时,他的内部就是一个高度纪律化的结构。儿童需要一个外在的纪律化环境来配合其内在的发展。这个纪律化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智商,并逐渐形成纪律化的逻辑思维。“请回位”这一规则实际上是一种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的方式。尽管孩子在刚开始时可能无法做到,但只要我们持续与其沟通并一同实践,他们最终会学会尊重环境、尊重他人,培养出良好的修养。这个习惯不仅仅是在幼儿园才需要培养,在家里也同样重要。
难题四:关于在家中的规则实践
在现实生活中,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属于每个人。“谁先拿到谁先使用,未拿到必须等待”的规则是公平的。但在家里,特别是在孩子五岁之前,由于儿童在情感领域无法忍受等待,这个规则可能难以完全实施。尽管如此,在社会生活中这是必要的规则。在家中,如果孩子正在玩耍而忽视洗漱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处理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决定如何处理冲突情况或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同时强调规则的同时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样可以避免一刀切的规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等待”是一种品质,“让”也是体现出了公平的原则和尊重他人的态度。在家里我们可以适当地引导而非强制孩子遵守这些规则逐渐培养出他们尊重他人尊重环境的良好品质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