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个充满话题的旅程,但它的轻松愉悦却是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的。他们的童年应该是幸福而难忘的,因为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是孩子们最乐于接受的。
在北京市,有一个被同学们称为“昆虫学家”的少先队员俞凯平。他不仅能说出许多稀有昆虫的名称,而且亲自收集制作的幽灵螳螂、彩蝶等昆虫标本非常专业、逼真,令人钦佩。实际上,俞凯平从小就对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爱好就是捉虫子、养虫子和观察虫子。他的父母经常带他去北京的野外寻找昆虫,教他如何收藏、搜索相关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立志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昆虫学家。带着这个梦想,俞凯平轻松、积极、执着地学习着。
在孩子们的心中,“成长”不仅仅是成绩的问题,它甚至比考试成绩更重要。因为成长需要理想的滋润,需要友情的陪伴,需要兴趣爱好的充实,需要开心的感受,需要自信、坚毅、勇气和信念的支持。
苗潇潇是班级的语文代表,她热爱文学。看到班级有很多同学不喜欢上语文课,她通过组织阅读课外书籍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苗潇潇还喜欢摄影,她把这一爱好也运用到了学习语文上。她拍摄了许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语文课学习的乐趣。实际上,孩子的学习潜力是无限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果父母和老师能够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兴趣,发挥特长,积极引导,鼓励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那么他们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童年也将是快乐的。
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他们的各种能力是逐渐培养的。英国教育学家杜威倡导让孩子在主题活动与观察学习中去逐渐塑造能力、形成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西班牙教育学家马拉古齐也强调要十分重视和尊重儿童的时间,为他们的成长留出时间。这意味着教育工作者——父母和老师不应该以孩子未来的能力水平来要求现在的孩子。
现在的家长往往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掌握所有他们认为有用的知识,忽视教授孩子思考的过程。他们期待孩子记住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不愿让孩子尝试做真实的自己。有一位家长要求女儿五岁就能弹琴,之后还要上舞蹈班、英语班等,这种过早开发孩子潜力的教育方式往往适得其反。例如让孩子学美术吧,过早地让孩子接受标准方法的指导可能会让他们失去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许多家长把大量的精力、物力和资金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但有时孩子反而成为家长的困扰。如果家长不顾一切因素,一味地提高要求和加重负担,孩子的自信心和能力在这样的压力下往往会下降。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支持,让孩子享受成长的过程,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平安地成长。成长是一个旅程,让我们与孩子一起享受这段旅程的每一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