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认为孩子1至6岁的阶段仅仅是单纯的成长期。如果父母在这个时间段将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直到孩子六岁入学时,才重新接手孩子的教育,那么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很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他们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或者成为扰乱课堂秩序的孩子,甚至遭受网络攻击等问题的困扰。更严重的是,这样的孩子可能会与父母产生隔阂,甚至终生敌视父母,导致家庭纷争不断。遗憾的是,父母可能因为在这个阶段的缺席而感到内疚,而这种内疚感会使他们在教育孩子时难以坚持原则,对孩子的过分要求也更容易妥协。这种内疚感还可能被孩子利用,成为他们叛逆和敌视父母的原因。
在我国,父母的工作繁忙是一个普遍现象。许多父母为了谋生而奔波,追求更高的收入、更大的权力或更辉煌的事业。一些父母甚至为了婚姻问题或离婚而忙碌。许多父母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有些父母意识到这一点并希望回到孩子身边,但全职照顾孩子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接受的选择。
目前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的父母:
第一类“工作型父母”,指的是那些在大城市中早出晚归的工薪阶层或在农村的劳动者。他们白天工作,晚上(或周末、节假日)才与孩子共度时光。这种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普遍性。“工作型父母”通常是普通的职工、农民、教师或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他们的薪资和职位相对稳定,循规蹈矩,虽然不会对工作产生巨大的热情,但由于自身发展空间有限,他们会把更多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也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和教育孩子。亲子教育的相关著作、文章和培训讲座主要面向这类父母。我们的讨论不仅限于这类父母,也涵盖了其他类型的父母。
第二类“事业型父母”,他们追求更高的声誉、更大的权力或更广泛的权益。他们已经摆脱了单纯的谋生状态,但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事业,不得不将大量时间用于策划、交际或外交。他们的作息时间表不确定,随时可能外出或回家。即便经常回家,他们与“工作型父母”一样,也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这类父母可能是商人、行政管理者或艺术工作者。还有一种特殊的“事业型父母”,他们是健身、旅游或麻将爱好者,虽然他们的爱好可能不是流行的工作,但他们对此充满热情,并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因此可能会忽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部分“事业型父母”可能由“工作型父母”转变而来。一旦他们得到发展机会,一旦对工作或兴趣爱好产生热情,他们就可能转变为“事业型父母”。
第三类“谋生型父母”,指的是那些为了谋生而外出打工的父母。他们可能外出打工、上学或做生意,只在重要的节日如春节才回家。这是我国特殊时期的独特现象。在农村,大多数父母都外出打工,按照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来看,我国一半以上的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
“工作型父母”尚能在晚上陪伴孩子,并对孩子的发展问题进行及时的回应和调整。“谋生型父母”和“事业型父母”则完全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发展,通常将教育孩子的责任交给祖父母或保姆。
对于“谋生型父母”来说,将孩子交给祖父母照顾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祖父母是否成功教育孩子,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与引导至关重要。对于那些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外出打工的“谋生型父母”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孩子们离开父母的视线,没有了严苛的监管,他们很容易受到伙伴的影响,沾染不良习惯。父母即使身在远方,也需要对孩子有基本的引导与约束,一旦孩子偏离轨道,必须予以惩罚。孩子的发展既需要真诚的鼓励,也需要严格的约束。
“谋生型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会因愧疚感而惯着孩子的无理要求。他们误以为,只要自己在外面赚钱,未来就能让孩子过上体面的生活。但这种想法其实是一个误区。如果孩子从小养成了坏习惯,错过了教育的关键时期,长大后很难改变。这时,父母赚再多的钱也无法弥补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反而可能让孩子成为可耻的“寄生虫”和“啃老族”。
相比之下,“事业型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似乎面临更大的挑战。他们工作繁忙,注重声誉、金钱和权力,往往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他们更可能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家庭保姆照顾,从而面临如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的问题。他们不仅要面对一般家庭的教育难题,还要应对孩子可能因为家庭条件的优越而出现的吵闹、任性、攻击性强等问题,以及可能导致厌学、逃学等行为的挑战。这时他们需要寻找新的教育方法,通过讲述自己的工作快乐来培养孩子的“工作观念”和“领导者观念”,而不是仅仅通过物质满足来教育孩子。同时他们也需要互相协作,轮流陪伴孩子成长。如果都忙于工作无法亲自照顾孩子成长,可以考虑聘请受过专业培训的家庭教师来协助教育孩子。然而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交给祖父母或保姆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困难因为保姆只能提供生活照顾而无法严格管理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的选择和塑造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他们会根据身边的人的地位来判断保姆的教育权威如果孩子认为保姆没有权威他们会拒绝接受其教导甚至不尊重其人格。因此事业型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需要更加用心和策略性的思考和实践来确保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