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月的初夏,北京市城管委发布了一份关于垃圾分类的首月成绩单。这份成绩单犹如一份独特的北京环保报告,其数据背后揭示了“三升一降”的显著成果——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的大幅增长和桶站配置率的提升,同时也反映出一些待改进之处。不少个人和单位在垃圾分类上尚未尽到应有的责任,使得分类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面对这样的成绩与问题,我们应持以肯定的态度,并正视现实。毕竟,垃圾分类作为一项全民性的城市工程,需要全民的参与和持续努力。这也正如一项生活的绿色理念,需要我们深入内心并付诸实践。这不是一个人一朝一夕的努力所能达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的共同营造,其中宣传引导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更为关键的是配套设施的优化、管理模式的更新以及制度设计的完善等多个方面的协同发力。
例如,配套设施和人员的问题尤为关键。尽管北京各区桶站配置率正在逐步提升,超过一半的区域已经达到了90%,但在执法检查中仍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小区未设置公示牌、未分类配齐容器及未更新标识等。这些分类设施是居民实践垃圾分类的基础,也是目前相对容易完善的一个环节。作为公共资源的供给方和管理方,各街道、社区和物业部门应当在这一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优化投放设施。
同样,人员配置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垃圾分类实施的初期,市民可能对分类标准存在困惑,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和督促。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实行垃圾分类更是维护公共卫生的必要之举。基层需要调配足够的人员,将垃圾分类作为“关键小事”来认真对待。
除此之外,市场化主体在这项工程中仍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垃圾分类的不断深入,相应的市场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从政策制定的角度看,如何更好地衔接产业、利用市场杠杆来提升分类效率、减轻基层部门的负担,是一个充满潜力且值得深入探索的领域。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分类投放这么简单,清运和处理同样是关键环节。市民最关心的也是这个问题:分类投放后的垃圾是否能真正实现分类处理。如果“混装混运”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市民分类的积极性可能会逐渐消磨。这是一场全链条的管理改革,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这需要在制度设计时进行深入的考虑和细致的安排。
制度的实施不能只依靠宣传引导这样的柔性约束,刚性的规范同样不可或缺。在最近的发布会上,市城管执法局透露了正在制定的《北京市厨余垃圾分类质量不合格不收运管理规定(暂行)》,旨在通过明确操作规程来规范厨余垃圾分类质量不合格不收运的行为。惩罚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刚柔并济的手段,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在这场垃圾分类的持久战中,每个人都需要承担责任、贡献力量。正如那句老话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北京的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肖涌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