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于2020年6月初稿公布,其主旨在于构建全面的退役军人权益保障体系。这部法律的核心内容和框架设计,无不透露出对退役军人的深切关怀与尊重。
一、法律框架与原则指引
该法的总则部分明确了立法的根本目的:维护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并强调要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它清晰地界定了退役军人的范围,包括依法退出现役的军官、军士和义务兵。更重要的是,它提出退役军人工作应在党的领导下,遵循“以人为本、分类保障、服务优先、依法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保障体系与工作机制方面,法律明确从中央到地方应设立专门的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并明确了国务院及县级以上地方的工作职责。法律要求,退役军人的保障应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他们的待遇必须与其服役贡献相匹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法为参战退役军人设立了特别优待机制,强调对特殊群体的强化保障。
二、具体保障措施凸显人文关怀
在具体保障措施方面,该法强调了安置与就业、教育培训、抚恤优待和荣誉激励等多个方面。在安置与就业方面,法律要求公开、公平、公正的安置原则,并推动就业优先政策,帮助退役军人顺利融入社会。在教育培训方面,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帮助退役军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抚恤优待方面,中央财政承担主体责任,确保退役军人的经济待遇得到落实。法律也要求全社会营造尊重退役军人的氛围,建立荣誉表彰制度。
三 监督与责任机制确保法律落实
在监督与责任机制方面,该法明确将退役军人保障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对落实不力的单位进行约谈。对于挪用保障经费、虚假安置、违规发放优待证等行为,法律设有明确的追责条款。法律还要求退役军人遵守法律法规、保守军事秘密、维护社会秩序。
该草案于2020年11月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通过,并于2020年11月11日正式成为法律。值得注意的是,正式法律进一步细化了保障措施和监督机制,草案中的核心原则在正式法律中得到了保留和加强。对于我们在场的2025年3月10日,这部法律依然在有效实施中,相关内容以现行法律文本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不仅为退役军人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更是对全社会发出强烈信号:尊重、照顾和保障退役军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