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医学界近年来经历了一场严峻的寒冬。频繁发生的医患纠纷及其相关的恶性事件,让许多热血青年对报考医学系产生了犹豫和退缩。
据德国之声网站报道,中国各医科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分数线近年来持续下滑,而非临床专业则显得门可罗雀。许多医科院校的招生计划人数远超实际报考人数,就连一些医学名校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在某些招生地区也出现了所谓的“断档”现象。医学毕业生的起薪,也令人大跌眼镜。
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的数据显示,该省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平均月薪仅为2811元,研究生毕业的初次就业平均月薪则为4042元,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而在许多其他省份,医学毕业生的起薪更是远远不能达到广东的水平。
学医之路艰难且漫长。据报道,郑州一位医生表示,学医不仅学制长,入门门槛极高。想要进入三甲医院,至少需要硕士甚至博士学历。而医生的工作生活不规律,经常加班、值夜班,压力巨大,收入却相对不高。一位四川大学的女医学博士毕业生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提到医学专业本科就比一般本科学制长一年,而很多医院基本不收本科毕业生,至少要求硕士生甚至博士生。进入医院后,这些高学历毕业生还需要接受一到两年的规范化培训,期间的月薪仅3000元左右。
衡阳一所附属医院的何医生表示,许多像他这样的医生都不愿让自己的子女再学医。他认为,医生职业的辛苦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医患关系的恶化,医生行医风险程度在增加。最近频繁出现的伤医害医事件,让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受到了严重破坏。
中国媒体报道的6月16日在广西发生的一起伤害医生的事件更是令人震惊。那位被泼汽油的覃姓副主任遭受了重度烧伤。类似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让医生和护士们对医患关系的恶化感到痛苦。以前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已经不复存在,患者从进医院起就存在与医生的对立。患者对医生存在种种疑虑和担忧,而医生则对患者存在防范心理。
一位广东市级医院的副院长、心脏外科医生表示,大多数医院的正规收入不多,而社会风气和政策也间接支持和鼓励灰色收入的存在。一旦有问题出现时,灰色收入往往成为指责医生的原罪。的不作为、媒体的误导、民众的不理解以及一些医生的低素质共同造成了现在尖锐的矛盾。
面对这样的困境,何医生认为和媒体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媒体在报道医患矛盾时常常偏向患方,而则需要在伤医事件发生时加强惩治,并加大对医疗的投入,不要把所有负担都加在患者身上。
一位成都医生在微博上感叹:“高考结束,万一没考好,就报医学院吧。估计20年后,这个行业还行。”正如这位医生所言,虽然当前医学界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但人们生活中总离不开医生的关怀和照顾。就像人吃五谷杂粮总会生病一样,郎中这一职业永远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