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乳品新国标制定过程的质疑,卫生部专家回应称,企业并未“绑架”乳品标准。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关于新国标是否倒退的争论持续不断,但在行业专家眼中,标准的进退需视具体情况而定。要彻底平息这场“标准之争”,最关键的是通过社会的信任建设来解决问题。
在生鲜乳方面,菌落数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指标。新国标取消了之前的分级制度,将菌落数标准设定为每毫升200万个。广东省奶业协会秘书长陈三有表示,虽然从数值上看,新标准似乎有所放宽,但这一改变实际上使标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分级的做法虽然看似理想,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可能遇到困难,甚至被某些企业利用来侵占奶农的利益。
另一个引人关注的指标是蛋白质含量。新国标将每100克生鲜乳中的蛋白质含量调整为2.8克,这一标准的确较之前有所下降。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生鲜乳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广东省奶业协会会长关伟昆指出,我国与欧美国家在衡量生鲜乳质量的指标上有所不同。欧美国家更关注菌落数和体细胞数,而对蛋白质含量的要求更高。
据了解,我国奶牛饲养的粗饲料结构单一,优质饲草饲喂率低,导致生乳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夏季是奶牛泌乳高峰期,但由于天气炎热,奶牛饮水增多,生乳蛋白质含量也会降低。针对这一情况,新国标对蛋白质含量的规定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此前,有传闻称乳品新国标初稿由蒙牛、伊利及光明集团等乳业巨头起草,关键性标准在国标出台前被“莫名”推翻,引发社会对新标准是否“倒退”的质疑。参与乳品标准制订的专家表示,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乳品新国标在争议中前行。尽管存在质疑和争议,但行业专家和社会各界仍需保持理性态度,共同为制定更加完善、科学的乳品标准而努力。也需要加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建立,提高奶质检测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以恢复和增强公众对乳品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