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重塑电力市场:电价市场化改革的背后故事
自2021年10月起,国家层面启动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电价市场化改革。在这场改革中,燃煤发电交易价格的浮动范围被大幅度地放宽,从原先的±10%或±15%扩大至原则上不超过±20%的浮动范围,而高耗能行业的电价则不受这一上限的限制。
这场改革的背后,蕴含着国家对于电力市场供需矛盾的深思熟虑。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于有序放开燃煤发电电量的上网电价,推动工商业用户全面进入市场交易,借助价格机制来平衡电力的供需矛盾。可以说,这是一次政策对于市场规律的深刻尊重与顺应。
执行层面的生动实践
各地的电价改革执行情况也颇为引人注目。江苏、山东两地,在改革后的首次交易中,成交均价便按照基准电价“顶格上浮20%”。而到了安徽、浙江,在年底的集中竞价交易中,两省的电价均上浮20%,其中浙江省的燃煤电价更是从基准价415.3元/兆瓦时涨至498.36元/兆瓦时。甚至在辽宁,针对电力需求特别旺盛的尖峰时段(17时-19时),临时尖峰电价在高峰电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上浮25%,突破常规的20%上限。
市场影响深远
电价的顶格上浮,如同一道及时雨,缓解了电力供应的紧张局势。更重要的是,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发电企业提升了发电意愿,优化了资源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绿电交易因为电价市场化改革而获得了更大的溢价空间,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项目的收益预期。
面向未来,当前的电价机制仍以市场化为主导。对于即将在2025年6月后投产的光伏项目等增量项目而言,它们的电价将完全通过竞价形成,与脱硫煤标杆电价彻底脱钩,电价的波动弹性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这无疑为整个电力市场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