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举纵览
投票于2018年11月24日展开,这场地方性选举涉及九类公职人员职位,从县到议员,再到乡镇等,全面检验了各政党的治理能力与民众的支持度^[1][2]^。选举背景深厚,规模宏大,关乎众多县席位的更迭,投票率约为61%,反映了民众的参与热情^[8]^。
二、选举结果分析
在政党席次分布上,某政党斩获15席县,较2014年大幅增席,成功攻下高雄、台中、新北等关键选区,版图大幅扩张^[1][6]^。而另一政党则失去多个县的席位,仅守住南部少数县市,执政版图明显缩水^[1][5][8]^。值得一提的是,柯文哲作为无党籍候选人,以微弱的优势连任台北,成为此次选举的一大亮点^[6]^。
在标志性战役中,韩国瑜成功打破连续20年的执政纪录,在高雄选举中胜出^[6]^。而在台北、桃园、新竹等关键选区,情况则不尽如人意,传统势力遭受重创^[8]^。
三、选举关键看点
执政党因疫苗黑幕、论文造假等丑闻频发,加上防疫失误,引发民怨沸腾,选民对其失去信任^[8]^。而对手党则通过主打经济民生议题,成功吸引中间选民,翻转多个传统绿营选区^[4][6]^。“抗中保台”策略失效,选民更关注民生议题,对两岸关系的紧张升级表示担忧^[8]^。
四、后续影响
此次选举对执政党而言是一次重创,不仅地方根基受损,党内路线争议也进一步加剧。而对于另一政党来说,则借此次选举之势为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积累动能^[4][8]^。两岸关系方面,选举结果反映出台湾民众对“求和平、求稳定”的主流诉求,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将受到此次选举结果的重要影响^[8]^。
总体来看,此次选举反映了台湾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各政党在应对民生问题、经济议题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策略与考量。未来,台湾政治格局将如何变化,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