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的玻璃窗上布满了如蛛网般的裂纹,我的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陷入那些破碎的缝隙之中。晨读时飘来的油条香气,午休时操场传来的篮球撞击声,犹如钝刀在心上划过,刺痛着每一根神经。生活的重压,在父亲病榻前散落的药盒、母亲凌晨四点蹬三轮车的吱呀声中,将十八岁的天空撕扯成飘摇的碎片。
深夜的台灯下,我埋头苦读,在数学公式和英语单词的间隙里寻找希望的光芒。窗外的月光洒在助学金的存折上,那些数字仿佛有了生命,变得温暖而有触感。它们不仅是母亲少踩十公里三轮车的喘息,也是父亲药瓶里多出的药片。我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在食堂帮忙分餐以换取免费午餐。油渍斑斑的围裙口袋里总揣着单词本,在蒸汽氤氲中,每一个单词都仿佛有了生命,“abandon”不再是放弃的意思,而是坚持与努力的象征。
高考放榜那天,我抱着录取通知书在医院长廊飞奔。父亲的手背上还插着输液管,却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通知书,褶皱的指尖在“汉语言文学”几个字上来回摩挲。病房的消毒水味道里,母亲眼角的泪光映射出我艰辛却坚定的成长之路——那是穿过暴风雨后才看见的光。
如今,我坐在大学图书馆的落地窗前,常常回想起那间漏风的教室。助学贷款不仅帮我解决了学费问题,更让我明白了知识的力量足以改变命运。周末去特殊教育学校支教时,看着聋哑孩子们在纸上画出的太阳,我突然明白真正的成长,是把自己化作一座桥,让星光能够抵达黑暗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