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政务新媒体的“雷人回复”现象频发,这一现象背后暴露出部分官方账号在运营和管理上存在的多重问题。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些典型的表现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典型案例回顾
1. 情绪化怼网友
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政务新媒体在回复网民时情绪化严重。例如,池州贵池区官微的“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的回复,经查实竟是由后台智能软件的自动回复所致;鄂尔多斯康巴什区官微在处理投诉时建议群众“另谋高就”,这种不理智的回应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批评。
2. 官僚式应对
某些政务新媒体在回应公众咨询或投诉时,表现出明显的官僚作风。比如某市发改委官网对机场规划咨询的回复“答非所问”,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四川某地在回复产权质疑时称“40年后我们是否存在都不要考虑太长远”,这种回复显然没有认真对待公众的问题。
二、深入剖析产生根源
1. 身份认知偏差
部分政务新媒体的运营者未能完成从个人身份到官方身份的转换,将个人情绪带入公务回复中,仍保留着“官本位”思维,缺乏服务意识。
2. 管理机制缺陷
智能回复系统的审核不严、第三方运维的缺乏有效监管以及对“临时工”推诿追责不彻底等管理问题也为“雷人回复”现象提供了土壤。
3. 专业能力不足
运营人员的新媒体素养和舆情应对训练不足,部分单位盲目追求“媒体矩阵”的数量而忽视质量,也是导致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三、改进建议与未来展望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 强化服务定位
政务新媒体应明确其作为“服务窗口”而非“权力讲台”的定位,建立标准化的回复流程和应急预案,真正做到为民服务。
2. 完善管理制度
实行“谁开设谁负责”的原则,将新媒体运营纳入政务考核体系,对不合格的运营者进行问责。
3. 提升专业水平
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运营团队,定期开展网络素养培训,提高政务新媒体的运营水平。
这些现象警示我们,政务新媒体需要从“有形覆盖”转向“有效运营”,真正发挥沟通群众、服务民生的作用。我们希望政务新媒体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为民服务、民众信赖的“服务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