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由芒果TV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联合出品、湖南都市频道承制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节目《可爱的中国》圆满收官。其中一期节目聚焦于“90后”贺潇强的励志故事。被誉为“导弹雕刻师”的贺潇强,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三研究院数控加工中心的数控铣工,主要工作是为导弹加工精密部件。
贺潇强,这位来自山西吕梁山的孩子,从小就展现出对数控技术的热爱。学生时期,他就荣获全国数控比赛的一等奖。进入航天科工集团后,他被技艺高超的刘志凯师傅相中,成为一名数控铣工。初入公司的贺潇强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师父刘志凯要求他从最基础的手磨刀具钻头开始训练。刘志凯师傅表示:“我希望他从磨刀磨钻头开始,磨炼意志,将心态静下来。”
贺潇强不负众望,凭借爱学习、好钻研的精神,逐渐成长为行业佼佼者。他保存的每一个报废的零件都成为他反复琢磨的对象。一有时间,他就会对这些零件进行拆解和组装,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精进技艺。凭借这些努力,他不仅获得了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冠军,还荣获了全国技术能手的称号。
当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三研究院接到某新型导弹的结构件生产任务时,贺潇强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挑战。这次任务的时间周期非常紧张,需要比正常周期缩短一倍以上。面对压力,贺潇强提出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重新设置程序以提高机床转速,通过“浅吃快跑”的方式提高加工效率。尽管这个想法面临风险,但经过反复实验,贺潇强成功地将机床主轴转速提高到每分钟15000转,切削距离达到800米,不仅提高了效率,还避免了零件在高温下的变形。
这位“90后导弹雕刻师”贺潇强,用智慧和汗水为国家铸造“大国长剑”,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和风采。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制造业的辉煌历程中,贺潇强与师傅刘志凯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广阔的天空中熠熠生辉。他们通过独特的工艺创新,不仅增加了工序,更提高了装夹精度,从而显著提升了加工精度。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轴套配合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状态,零件加工周期也因此大大缩短。在这背后,鼓励创新的精神,无疑是“大国铸剑者”们不断取得胜利的密钥。
军工精神,代代传承,这种精神助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做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在这一伟大决策下,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应运而生,钱学森任院长,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正式起步。
那个时代的科技工作者与技术工人们,如刘志凯的师傅吴书生,是真正的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吴书生曾回忆道,那时候连电脑都没有,他们只能手工一点一点地锉制零部件,一切工艺都是手写完成。他们的付出和坚持,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光荏苒,我国的制造业厂房越来越先进,数控机床逐渐代替了双手。虽然技术不断进步,但老一辈军工人的“艰苦奋斗、铸剑报国”的精神始终如一,从未丢失。这种精神,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代代相传,照亮了后来者的道路。师爷吴书生将自己当年在车间使用的刀传承给了徒孙贺潇强,希望他继续传承军工人的精神。
今天,贺潇强与刘志凯等人的努力,正是这一精神在当代的最好体现。他们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将古老的军工精神与现代的制造技术完美结合,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