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的新篇章:动物源产品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广泛种植与食用,转基因动物逐渐成为了公众和研究者的关注焦点。这些动物是否能走向餐桌,面临哪些关卡需要跨越?这一问题引发了众多热议。
不久前,中国科协举办了一场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聚焦转基因水产动植物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科学家们围绕转基因动物能否成为餐桌上的新选择展开了深入。
首要关注点是转基因动物的安全性。消费者对此疑虑重重,科研人员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王清印强调,无论是传统育种还是杂交育种,转基因育种的门槛设定得更高,在科研工作的安全性和风险评估方面尤为严格。
以朱作言院士在河南郑州的转基因鲤鱼实验养殖场为例,他养殖的转基因三倍体鲤鱼——“863吉鲤”,在最初受精时被注入了草鱼的生长激素,生长速度远超普通鲤鱼。这些转基因鲤鱼能否安全食用?朱院士及其团队采用国家一类新药的安全检测标准进行了严格检查,并对这些鲤鱼的多个组织器官、遗传后代、生理生化指标等进行了详细的组织化学检查,确保无虞。尽管如此,这些转基因鲤鱼尚未进入消费者的餐桌。原因在于,对于转基因动物,长时间的安全评估是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防范潜在风险。科学家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对转基因动物产品进行长时间的安全性评估,以确保其安全性。
除了生态安全这一重要关卡外,转基因动物还面临其他挑战。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动物一旦逃逸到野外,可能会取得交配优势,与野生动物竞争食物和空间,从而破坏生态平衡。对于开放的淡水和海洋体系而言,转基因鱼的生态环境安全是最大的挑战之一。朱作言院士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与合作伙伴共同培育出不育的转基因鲤鱼三倍体——“863吉鲤”,从根本上消除了生态威胁的可能。尽管取得了这一进展,但朱院士仍认为,在将转基因鲤鱼推向市场之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
要让转基因动物成为餐桌上的常客,除了安全性外,其产量和价格也是关键因素。巨大的经济优势是转基因动物突破重围、跃上餐桌的重要推动力。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所研究员孙效文为例,他提到转基因鲤鱼生长速度快、饵料利用率高,养殖经济效益显著优于普通鲤鱼。要实现经济效益并大规模商业化养殖转基因动物,仍需要克服诸多挑战,如生态安全和优良基因的保持等。
转基因动物能否成为餐桌上的新选择,仍需科研人员的持续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审慎考量。在保障安全、生态可持续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转基因动物或许能为人们带来全新的食品选择和养殖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