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关于同居的现象,在中国并没有明确的官方统计数字。对于这一生活方式,有人乐在其中,将其视为天堂般的体验;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却仿佛身处地狱。不可否认的是,全球范围内同居现象的流行,反映出的是一种最为脆弱的两性关系。中华女子学院教授、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罗惠兰对此直言不讳。
罗教授指出,如果同居现象如同流行音乐般广泛传播,由小众乐趣转变为大众趣味,可能会让更多的人迷失在这种关系中。实际上,同居趋势的普及化与社会婚姻观念的松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独生子女逐渐步入婚龄的时代,他们的婚姻观念更为开放和随意,不再将婚姻视为神圣的契约。
不少人将同居视为对传统婚姻的宣战战场,并自称体会到了它带来的便利。大龄青年通过未婚同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对方,生活也变得更经济;大学生校外同居是为了解决性需求,提前寻找家的感觉;离异后的中年人,因为对再婚十分谨慎,选择同居来考验彼此的心意。但罗教授强调,同居现象的普及与整个社会对婚姻的认识不清有关,很多人无法明确区分试婚与同居的区别。
在国内,关于同居关系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但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新泽西州罗杰斯大学的两位教授对同居关系进行了长期研究。罗教授介绍,他们的报告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经过同居而结成的婚姻,其离婚率比未经同居而结成的婚姻高出46%。并且,同居时间越长的夫妇,越容易想到离婚,他们的性关系也同样脆弱。
媒体对于同居现象的报道也有一定的责任。如今的影视作品过多地夸大了离婚现象、家庭暴力和感情背叛,而缺乏对白头偕老故事的描述,这导致更多年轻人对婚姻产生恐惧,从而选择同居。
尽管同居存在风险,但很多年轻人仍认为同居是试婚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共同生活了解彼此的好恶,节省生活开支,并学习如何经营婚姻。罗教授强调,同居与试婚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同居者之间没有婚姻承诺,不合则分;而试婚者则抱着最终走向婚姻的共同目标,像真夫妻那样尽力维护两人关系。
同居双方更看重自己的自主独立和个人利益,是两个彼此独立的个体在“共同生活”的外衣下可能引发各种问题。而试婚者则有着相互沟通的愿望,他们会努力促进两人的匹配程度,寻求建立更稳定的二人世界。罗教授反问:“本质差别如此之大,还怎么能从同居生活中真正学习到婚姻经验呢?”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人经历的同居关系越多,反而更容易选择同居而不是婚姻。
本文来自阳痿网论坛,由网友发布,仅作为观点交流和参考之用,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