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理查施特劳斯:晚期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

  • 生活知识
  • 2025-04-19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马勒:维也纳交响曲的巨匠

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出生于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录取为他揭开了音乐生涯的序幕。年仅十五岁的他,对布鲁克纳的音乐怀有深深的赞赏。自十九岁起,他的音乐之旅遍及布拉格、莱比锡、布达佩斯和汉堡,担任歌剧指挥并开始了作曲生涯。

马勒的音乐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是在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担任指挥的十年间。他与杰出的音乐家们合作,使这家歌剧院一改以往的浮浅气氛,成为欧洲最优秀的歌剧舞台之一。他的严格要求和坚持原则,使他饱受争议。当他在1907年被迫离开歌剧院时,正值他经历人生低谷的时刻——年仅四岁的女儿夭折,自己也被诊断出患有无法治愈的心脏病。尽管如此,他仍赴美国担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爱乐乐团的指挥。直至1911年,他在维也纳因心脏病离世。

作为维也纳交响曲作曲家中的佼佼者,马勒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包括十首交响曲、三部声乐套曲和一部交响声乐套曲。他的作品主题多元且深刻,既有大自然的描绘、民间传说的叙述,也有人类之爱、命运的挣扎和绝望的悲哀等。他的音乐充满人道主义精神,深切同情被剥削压迫的大众。他希望自己的音乐能为世界带来变革,使更多人摆脱庸俗和苦难,进入一个充满人类之爱的乌托邦世界。他的音乐作品弥漫着舒伯特式的渴望,如套曲《旅行者之歌》和《青年魔角之歌》等,都展现出他深厚的音乐才华。他的交响曲还融入了中国唐诗的元素,如根据唐诗译本创作的《大地之歌》。他的作品还渗透了奥地利歌曲、舞曲和波希米亚民歌的音调,展现出丰富的音乐色彩和表现力。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与歌剧的巨擘

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生于慕尼黑的一个音乐世家。从小接受严格的古典音乐教育,并在十六岁时便写出了交响曲和四重奏。他是20世纪初最著名的指挥家之一,曾在柏林皇家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担任指挥。他的音乐作品受到李斯特和瓦格纳的影响,特别是在交响诗的创作上。

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带有明显的哲学性标题,如《死与净化》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其中,《死与净化》受瓦格纳的启发,描述了一位艺术家在生命垂危时刻对过去时光的回顾。《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则受尼采同名散文诗的启发,试图概括人类从起源到尼采所倡导的超人观念的发展过程。这些带有哲学倾向的交响诗是李斯特交响诗的延续发展,反映了世纪末西方哲学观点对施特劳斯的影响。除了哲学性的交响诗外,施特劳斯还有一些描绘性的交响诗如《蒂尔·艾伦施皮格尔》和《唐·吉诃德》。这些作品更注重人物的神态、动作以及情节的细致描绘。

进入20世纪后,施特劳斯转向歌剧领域并创作了多部著名的歌剧作品如《莎乐美》、《埃列克特拉》和《玫瑰骑士》等。他的音乐显示出世纪末的精神特征并受到流行哲学思想的影响。与马勒不同他更注重浪漫色彩的描绘以及个人的情感表达。《莎乐美》中的病态情感则反映了世纪末艺术的唯美和颓废倾向。作为一位综合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技巧的大师施特劳斯的作品结构形式自由灵活管弦乐队以多线条形成复杂的织体展现出其卓越的音乐才华。

下一篇:没有了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