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臣倍健等企业因螺旋藻铅含量超标引起广泛关注。近日有专家指出,这些企业的螺旋藻产品存在夸大宣传的保健功能,并存在铅中毒风险。
此前媒体爆出,包括汤臣倍健和绿A等知名企业的螺旋藻产品检测出重金属超标。尽管企业和药监局予以否认,但一些成熟机构的报告揭示,螺旋藻的保健功效大多源于商家的过度宣传。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等机构并不认可螺旋藻的保健功效。
螺旋藻最初并非作为食品使用,而是在粮食极度缺乏的应急情况下作为口粮,用于改善穷人的营养状况。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非洲乍得湖畔和墨西哥阿兹塔克的居民就有食用螺旋藻的传统。西方企业开始工业化生产螺旋藻后,法国在1970年代建立了第一台大型生产机器,并成立了IIMSAM机构进行推广。
在对螺旋藻的宣传中,一些企业刻意突出其“保健功效”,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螺旋藻的推荐意见是针对中度营养不良儿童的改善,而非作为日常保健食品。螺旋藻的蛋白质含量虽高,但与其他食物相比并无明显优势。关于其保健功能的试管和动物实验结果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人类。唯一的一项人类研究也存在局限性,由一家主要从事食品和保健品加工的企业进行,缺乏学术机构的参与。
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热衷宣传相反,美国FDA对螺旋藻的保健功能宣传采取了严格的监管态度。多次对宣称螺旋藻具有保健功能的公司进行处罚。这表明美国FDA并未认可螺旋藻的任何保健功能。
消费者在购买螺旋藻产品时应保持理性,审慎对待其所谓的“保健功效”。在缺乏充分科学证据的情况下,不应盲目相信商家的宣传。对于任何食品或药品,都应遵循医嘱或说明书,避免过量或不当使用带来的风险。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国家医学图书馆(NLM)对螺旋藻的保健功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评价。针对糖尿病、高胆固醇、抗癌、减肥等八种常见功能的研究评价为C级,意味着现有的科学证据未能明确证明螺旋藻具有这些保健功能。而对于疲劳综合征和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评价为D级,更是提示我们螺旋藻可能并不具备治疗这些疾病的功能。总体上看,NIH和NLM并不推荐螺旋藻具备任何保健功效。
尽管在国际上,食品监管部门如FDA对螺旋藻的虚假宣传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和处罚,且在国际著名保健品生产商中并未见其身影,但在国内,螺旋藻的“保健”产业却仍然繁荣。据资料显示,中国螺旋藻的产量和消耗量均居世界首位,不仅是主要的生产国,还是主要进口国和第一消费大国。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螺旋藻是否具有保健功能,我们必须正视其潜在的健康风险。由于螺旋藻中的铅含量超标,长期食用容易引发铅中毒。对于任何含有螺旋藻的保健品,消费者都需要谨慎对待,明确了解其成分和功效。
对于国内螺旋藻产业的繁荣,我们不应忽视其背后的科学证据。尽管一些消费者可能受到广告或宣传的影响而购买螺旋藻产品,但我们应该依据科学证据来做出明智的选择。和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而是依据科学证据做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