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报道生姜价格呈现下降趋势。自9月中旬以来,全国生姜价格大幅低于去年同期,农民在涨价预期下盲目扩种,导致供给过剩,价格暴跌。除了生姜,中广网也报道了大白菜、土豆和洋葱等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那么,这些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每年,我国都会出现不少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农民在种植时往往会依据去年的价格状态进行决策。如果去年某种农产品价格好,今年大家都会纷纷种植,导致供大于求,价格暴跌;反之,如果今年某种农产品价格低,则第二年农民可能会大量弃种,供应减少,导致价格暴涨。就这样,农产品价格在这种蛛网效应中不断涨跌,给农民带来了巨大损失。
除了这种直观的蛛网效应,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价格之间的巨大差距。我国对粮食作物一直承诺敞开收购,而近年来粮食价格一直微涨,很少出现价格暴跌现象。农民并不满足于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而是选择种植风险更大、不易贮藏的生姜大蒜和白菜等经济作物。这是因为经济作物种植带来的收益远高于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虽然旱涝保收,但每亩的纯收入很难提高。而经济作物则可以通过集约种植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收入。如此巨大的粮经收入差距,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农民来种植经济作物,从而导致暴涨暴跌的频率增大。
除此之外,商业投机者的加入也加剧了波动的频率。一些在城市打工赚到钱的农民,看到某些农产品价格高而有利可图后,就会通过贷款筹钱到农村大规模包地种植某种菜果。这些商业农民投机者的加入,会使市场某种农产品短期内供给急剧增加,从而加剧市场的动荡。某些地方的不当宣传也是导致价格波动的原因之一。一些地方为了扩大本地某类作物的种植面积,人为地诱导农民大量种植,结果导致产量暴增,价格暴跌。
解决这种价格暴涨暴跌的悲剧需要长期的努力。地方部门应该向农民宣传经济作物的风险意识,建立政策性保险,避免农民血本无归。国家层面应该建设全国性的产品有效种植销售信息平台,使农民在种植前能够了解到全国各地的计划种植面积,避免盲目播种。逐渐缩小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收入差距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农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合理的种植结构、加强信息平台的建立、缩小粮经收入差距等措施,来逐步缓解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保障农民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