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迷奇闻网带大家走进才子解缙的世界,他的命运如何曲折走向悲剧的深渊。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许多离奇甚至滑稽的死法。比如晋景公不慎掉入粪坑溺毙,晋孝武帝司马曜因玩笑被闷死在被子里。明朝才子解缙的命运却显得尤为令人心痛和遗憾。作为才子之一,解缙被誉为天下不可或缺的人才,但他的结局却是被埋在雪中冻死。
解缙,出生于洪武二年(1369)的江西吉安府书香世家。他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天赋异禀,十九岁便考中进士,受到太祖的重视和喜爱。他的性格直率,对于朝臣的过失和朝中的乱象敢于直言,因此得罪了许多大臣。
朱元璋看到解缙年轻却满朝树敌,于是找来他的父亲,告诉他:“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于是,解缙被迫回到家乡,通过编校史书来提升自己的修养。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将他封为翰林侍读,并让他入阁参政。
在成祖手下,解缙担任了多个重要职位的主编,备受信任。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骄傲。当时,朱棣对太子有所不满,更加喜爱次子朱高煦。解缙见状立即进谏,认为这可能导致皇子之间的争斗。朱棣却认为解缙是在挑拨离间,心生不满。
另一方面,解缙因为支持太子朱高炽而得罪了受宠的朱高煦。为了报复,朱高煦诬陷解缙泄露朝政机密、阅卷不公,导致他被贬到偏远的广西。当解缙再次被召回时,曾与他有过矛盾的礼部郎中李至刚又加害于他,将他贬到更偏远的交趾。由此可见,当年朱元璋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永乐八年(1410),解缙借入京上奏的机会想要面见圣上,但朱棣恰好北征未归。他只好在拜见了监国的太子朱高炽后离去。这一举动被朱高煦解读为与太子密谋,是“无人臣礼”的行为。朱棣听信了爱子的说法,立刻下诏逮捕解缙入狱,对他进行残酷的折磨。
在永乐十三年(1415),解缙在诏狱中身体虚弱不堪,被佥事纪纲灌醉后埋入积雪中。作为文人,解缙的身体本就不堪一击,加上在狱中关押了五年之久,很快便失去了生命。
解缙死后,他的家产被查抄,家人被发配到苦寒之地。直到五十年后当政才终于得到。值得一提的是,那个他一直不看好的皇子朱高煦因谋反被放入大缸炙烤而死。
解缙的才华和能力毋庸置疑。他一生作品无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永乐大典》。然而因为性格直率、坚持原则而得罪权贵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有着自己的骄傲和坚持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做事。这种品质虽然不会被人效仿但绝对值得人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