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奶粉市场上,我国的产品价格亲民,而洋奶粉的价格则高悬于顶,尽管销量傲人。近期洋奶粉的价格再次跃升,其在我国的售价已是原产地的四倍之高!媒体的观察指出,当前的洋奶粉,其价值和价格已失去原有的平衡。
对于这一现象,业内专家和人士纷纷发表意见,对中国妈妈的“消费心理”提出质疑,批评其中的崇洋风气。他们暗示,中国妈妈应抛弃对洋奶粉的盲目追求,回归理性,寻找真正物有所值的国产奶粉。
但这种观点似乎陷入了一种道德和民族主义的泥沼,试图以爱国的名义将中国妈妈赶回国产奶粉的怀抱。这种呼吁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自己也许也在使用洋品牌的小汽车、手机等产品。奥迪官车虽国产化,但依然属于洋品牌。为何只指责购买洋奶粉的中国妈妈崇洋媚外,而不去质疑那些选择洋品牌汽车和手机的人们呢?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地的商品都在我们的选择之列,这无疑带来了困惑甚至迷失。洋品牌的价格虽高,但质量确实较高,使用更为可靠;而国产商品虽然在价格上有竞争优势,但质量仍需提高。中国消费者中,有人去伦敦、巴黎抢购,但大部分人的收入并不高。收入不高的家庭也拥有索尼电视、苹果手机等洋品牌产品。“崇洋”心理中跟风确实存在,但高价购买洋品牌也是一种理性的消费选择。
作为日常消费品的食品情况特殊,尤其是米、面、肉、菜、奶等,新鲜与安全可靠至关重要。按理国产商品应凭借天时地利占领中国市场。婴儿配方奶粉领域,虽然生产商强调配方的重要性,但相比耐用消费品,其技术含量并不高。国产奶粉完全有能力与洋品牌竞争,甚至可使洋品牌无法立足。
但现实是,国内婴儿奶粉市场被洋品牌占据大半江山。中国妈妈似乎对洋奶粉有一种痴迷。这背后的原因是国产奶粉的信誉崩塌。2008年的三聚氰胺丑闻至今令人心有余悸,业界不断暴露的丑闻使消费者失去信心。尽管洋品牌将价格提高到海外市场的2至4倍,按常理中国妈妈应该考虑性价比选择国产奶粉,但她们宁愿被洋奶粉“宰割”。这体现了一种担忧:买价廉的国产奶粉万一坑了孩子怎么办?
这种现状该怪谁呢?长期以来,消费者呼吁加强市场监管,则声称对人民群众的健康负责。但现在,应该是企业呼吁加强监管了。市场监管的失职导致企业投机成风,中国乳业的信用濒临崩溃。要想消除中国妈妈“崇洋媚外”的市场假象,“中国制造”必须重建质量信誉,以安全性和可靠性赢得市场。责任重大,企业必须持续推动加强市场监管。如果监管到位,国产商品真正价廉物美,国内消费者没有理由排斥它们。昔日的国产奶在质量上曾走在前列,只要重建信誉,必定能再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