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与国内的营养专家提醒:重新审视白米饭的地位。曾经被视为南方主食的白米饭,如今在健康饮食金字塔中位居塔尖,建议限制食用。这背后的原因究竟何在?实际上,吃粮食的过程中应注意粗细搭配,每日建议摄入粗粮85克以上,这对预防慢性病大有裨益。那么为何白米饭备受争议呢?有人认为一碗白米饭等于一碗糖!其实这种说法的确有其依据,白米饭主要由淀粉组成,这是一种糖类。当大米经过多重加工后,它所包含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损失殆尽,只剩下淀粉。尽管大米中也含有蛋白质,但这些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相较于动物蛋白略逊一筹。更为重要的是,长期过量摄入白米饭可能导致血糖飙升,增加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相反地,全谷物食品如燕麦片、糙米等被身体消化的速度较慢,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胰岛素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哈佛大学的建议中,鼓励人们多摄入健康的脂类,这些脂类不仅能改善胆固醇水平,还能保护心脏。我们在享受米饭带来的美味的也要关注其健康影响,合理搭配饮食,做到粗细搭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天摄入适量粗粮,慢性病预防有良策
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营养科主任谭荣韶的解读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饮食原则显得更为生动和贴近日常。谭主任强调,饮食的核心是食物的多样化,尤其要以谷类为主。对于6岁以上的人群,每天应当摄入谷类250至克,其中粗粮的比例应不少于50克,甚至达到85克以上。
这一建议并非让我们全部都吃粗粮,因为过多的粗纤维食物可能会对胃造成损伤,甚至增加某些健康风险。谭主任指出,过度依赖精细加工的白米饭并不符合健康饮食的原则。白米饭缺乏膳食纤维,其过量摄入可能会增加患上糖尿病、冠心病、结肠癌等疾病的风险。美国的某些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过多摄入白米饭可能引发糖尿病。
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个度呢?谭主任认为,普通人每餐进食一碗饭就相当于摄入大约100克大米(干重),所以每顿吃两碗饭的确偏多,除非是针对特定人群,如正在成长的孩子或进行较多体力活动的人。
谭主任提醒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白米饭的价值,关键在于粗细搭配,并控制总热量。蛋白质和脂类的摄入也很重要,饮食中蛋白质应占10%-15%,脂类占20%-30%。他强调,正常人每天至少需要摄入150克的糖分,因为糖分是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如果我们摄入的糖分不足,可能会导致肌肉和脂肪分解,使人越来越瘦。
现实中,很多人米饭吃得不多,却摄入过多的肉类,导致糖分摄入偏低,但仍然患上了各种疾病。另一方面,有的人选择面食或水果来替代米饭,虽然它们也含有糖分,但并不能完全替代米饭的作用。我们应该注重饮食的均衡,既要摄入足够的糖分,也要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预防慢性病的目的。
谭荣韶主任的建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饮食观:饮食多样化,粗细搭配,热量控制得当,才是预防慢性病的良策。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注重饮食健康,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