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限娱令扩大,人民日报发文

  • 生活知识
  • 2025-04-18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电视娱乐风潮席卷中国,剖析背后的文化现象与思考

随着金秋的脚步悄然来临,于10月25日报道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在当今的媒体大潮中,电视娱乐无疑是最直接、最丰富的来源。对于广大中国观众而言,他们的电视时间仿佛被一片娱乐的海洋所包围。周末黄金时段,各类PK选秀、游戏狂欢、情感体验、名人访谈等娱乐性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观众在频道之间不停切换也难觅其他选择。

刚刚在某明星访谈节目中亮相的明星,转瞬之间又活跃在另一档综艺节目中。例如,《超级女声》引领的选秀热潮正被各大卫视竞相模仿;《非诚勿扰》的成功更是催生了无数相亲节目,从《称心如意》到《婚姻保卫战》,再到《我们约会吧》,仿佛只有“相亲”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赢得高收视率。

这股娱乐之风不仅席卷了成人世界,甚至波及到了少儿节目。让人担忧的是,在一些少儿节目中,稚嫩的孩子们在充满声光电的舞台上表演各种流行节目,模仿成人歌唱,演绎庸俗小品,打扮前卫潮流,甚至与影视明星同台献艺。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禁思考:孩子们是否过早地在电视的大舞台上走向了成人化和庸俗化?

过度娱乐化并非中国的独有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每一个角落,传媒业也迎来了娱乐化的趋势。娱乐性节目比例大增,新闻节目比例相对下降,而一些严肃的新闻节目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在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的报道中,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媒体往往聚焦于某一个人物,追求戏剧性效果,将复杂的矛盾简化为好莱坞式的善恶对立和爱恨情仇。

如果说同质化、抄袭、克隆等现象只是显示了原创的缺乏和急功近利的炒作,那么低俗化则是对电视公共服务功能的彻底背叛。一些节目以猎奇为动机,以窥视为目的,借助隐私大肆宣传拜金和享乐,引发了观众的反感。更有一些电视剧把低俗当作趣味,以缺点为笑料,颠覆经典,娱乐历史,让艺术远离了审美。

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视观众群的国家,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娱乐。中国还需要科学、教育、文化等多种类型的节目。各类节目如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等,在黄金时段的出现应该受到一定的总量控制。

正如古人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今的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物质上的富足,但文化精神上的“知礼节”和“知荣辱”却没有完全跟上。作为被动的受众,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大多数时候是在接受,给予他们什么、如何引导变得尤为重要。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警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一轮又一轮的娱乐循环,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幼稚的语言游戏,那么这个民族的文化命运可能会遭受威胁。我们应当警惕这种现象,寻求娱乐与文化之间的平衡。

下一篇:没有了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