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季,我们常常遭遇一种困扰——冻疮。这是一种由于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炎症损害,是我国两亿人口中的常见问题,尤其好发于儿童、妇女和老年人。皮肤专家指出,冻疮的发生源于皮肤的耐寒性差,末梢的皮肤血管收缩或发生痉挛,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发组织缺氧、缺血和细胞损伤。
随着病情的进展,细胞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可能出现血管麻痹性扩张、静脉淤血,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引起水肿。冻疮的皮损表现为肿胀性紫红色斑块,经常出现在肢体的末梢和暴露部位,如手、足、鼻尖、耳缘、耳垂和面颊部。这些部位的皮肤温度较低,按压时颜色会褪色,压力消除后红色逐渐恢复。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水疱、大疱,破溃后形成糜烂、溃疡。一旦形成,冻疮在寒冷季节里难以快速治愈,需等到天气转暖后才会逐渐愈合,留下色素沉着或萎缩性瘢痕。来年冬季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同样的部位可能会再次受到损害。
另一方面,冻伤则是在寒冷环境中因衣着不暖、饮食不足或严寒季节在户外长途跋涉导致的损害。对于沉船落水或坠入深雪中的人,长时间暴露在冷水、冰雪中更容易引起冻伤,多数表现为全身性的冻伤。全身冻伤的病人初起体内会出现一系列保护反应,如面色苍白、发凉、打哆嗦等。当这些保护反应无法对抗持续的寒冷时,病人会出现精神倦怠、嗜睡、全身疲乏无力等症状,呼吸心跳变慢,反射迟钝,血压下降,体温逐渐降低。如果低温持续作用,病人可能会陷入昏迷状态,出现生命危险。冻伤需要及时的急救治疗,以区分是真死还是处于冻僵的假死阶段。只要仔细听诊,就能发现尚存的微弱的呼吸和心跳。
那么,冻疮有哪些特点呢?它的季节性极强,主要在严寒的冬季发病,高峰期通常在冬至到立春期间。每次发病都与寒潮密切相关,是由于受冻并保暖不良导致的。皮损通常出现在肢体的末梢和暴露部位。冻疮初起时,表现为局限性蚕豆至指甲大小的紫红色肿块或硬结,边缘鲜红,中央青紫。触之冰冷,去压后恢复较慢。自觉局部有胀感、痒感,遇热后痒感加剧。严重者可能出现水泡,破溃后形成溃疡,长久不愈。溃疡愈合后可能遗留萎缩性瘢痕。一般冻疮不会伴随全身症状。每年发病的部位固定一致,界限清晰,不融合、不扩展、不延伸。皮肤局部复温速度低于周围正常皮肤,热辐射后复温速度高于正常皮肤。
了解这些关于冻疮和冻伤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两种寒冷引起的疾病。在寒冷的冬季,我们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到这两种疾病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