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经历头痛时,往往直觉地认为是紧张或压力导致的。久治不愈的身体疼痛,其成因可能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们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被医学界称为“躯体化形式障碍”。
越来越多的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在排除了所有可能的身体疾病后,压力和紧张往往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治疗这类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引导患者回顾疼痛的产生和应对过程,追溯不良情绪的背后根源。纠正患者对于疼痛的认知误区,往往能收到显著的疗效。
让我们通过两个真实的病例来深入理解这一点。陈先生是一位来自江西的白领,近一个月来遭受着严重的腹痛折磨。他经历了多家大医院的详尽检查,但均未发现身体异常。在住院期间,他的情绪变得低落,充满了紧张和焦虑。后来,他来到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就诊,结果发现他的腹痛是由长期的心理压力引起的。通过适当的治疗和暗示,他的疼痛在住院仅三天后就得到了缓解。
另一位年近半百的女子,长期遭受腰背痛和屁股痛的困扰,她的情况似乎更加复杂。最初是摔倒引起的疼痛,随后的一场车祸更是让问题雪上加霜。她需要卧床并依赖各种辅助工具生活。经过一系列医学检查,并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美国心理治疗师威尔·鲍姆通过深入了解发现,她的疼痛源于心理因素。通过学习和调整心态,她的疼痛在短短三周后开始减轻,并逐渐摆脱了拐杖和其他辅助工具。
躯体化形式障碍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其症状看似是身体问题,但实际上与人的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这些问题包括癔症、疑病神经症等。患者往往坚信自己的病痛是真实存在的,而非主观想象。这种疼痛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的有头面部、腰背部等,疼痛的性质多样,且往往伴随其他身体症状。患者常常因为持续的严重疼痛而感到焦虑、抑郁,甚至对止痛药产生依赖。
美国纽约大学临床康复医学教授约翰·萨尔诺认为,95%的慢性疼痛的根源在于心理,如压抑的愤怒、悲伤和紧张等。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往往才是真正的病因,这与个人的免疫力、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点、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患者在面对工作压力和经济收入担忧时,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而在就医过程中,许多医生对这类疾病缺乏认识,导致患者更加焦虑和困惑。
对于慢性疼痛的患者,医生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内心冲突和情绪变化,疼痛背后的心理因素。治疗包括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稳定情绪、系统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等。很多时候,只要患者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知道他们的疼痛并非无法摆脱的问题,他们的疼痛就能迅速好转。对于慢性疼痛患者来说,寻找心理科的帮助可能是解决疼痛问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