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是“东方之星”翻沉事故的遇难者头七祭日。在哀悼活动现场,人们肃立,船笛齐鸣,向逝去的生命致哀。随着救援工作的深入,截至7日18时,“东方之星”的遇难者人数已上升至432人,其中仅有14人生还,仍有10人的下落尚未找到。
在长江畔的临时祭奠台上,百合花束静静地摆放,寄托着人们对逝者的思念。水域附近,苹果盘和写有“爸妈,想您”的卡片成为了无声的呼唤。烛光闪烁,人们默默祈祷,为逝去的生命送上最后的祝福。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多个鲜活的生命逝去,他们的家人和亲友承受着巨大的悲痛。漫长的等待中,现实的残酷愈发明显。对于遇难者的亲人来说,此刻最大的抚慰是尽快找到遗体,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尽快查明事故原因,并加强公共河运的安全监管措施和救援能力。
参与救援的武汉航道救助打捞队的潜水员汪毕华表示:“我们的努力搜寻,是为了让逝者早日安息,让遇难者家属得到安慰。”无论是执行救援任务的解放军、武警官兵,还是民间自发的救援力量,大家都怀着同样的目标:让更多的生命得到营救,让逝者得以安息。
在江边和沉船区域,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痛失亲人的哀伤。遇难者家属和救援人员面对死亡的恐惧和冷酷,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承受怎样的伤痛?我们无从知晓。我们只能默默地祈祷,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在救援队伍中,有一群80后、90后的战士,他们中的许多人第一次直面生死,体会到真正的生命尊严。那些父母眼中的“大孩子”,正经历着身体和心理的极限挑战。
21岁的官东在潜水救援中,不断鼓励近乎绝望的幸存者,他甚至将自己的救生设备让给了被救者,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救援。同样21岁的舟桥旅战士柴毛毛,在船舱里找到了年龄最小的遇难者的遗体,他和战友们小心翼翼地将小女孩安放在船舱过道上,仿佛她只是睡着了,生怕惊扰了她。
搜寻和护送遇难者遗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尽管部队已经为战士们做了心理疏导,但柴毛毛起初仍然感到害怕,身体发抖。“把遇难者当成自己的亲人”的信念让他的恐惧逐渐消退。战士们说:“只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就不怕了。”
在倾覆的船舱内,搜救人员小心翼翼,倾尽全力保护逝者的尊严。他们小心翼翼地清除周边的障碍物,不敢用力拉拽,生怕对遗体造成损伤。潜水员徐晓龙在水下工作长达两个小时,尝试将卡住的遇难者移出来,几乎耗尽体能。
遇难者的遗物也被仔细地收起来,保持原样,因为它们承载着逝者亲友的思念。
所有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尊重生命,为了面对灾难时的感同身受,为了内心的良善和悲悯。为了让逝者安息,生者得到慰藉,救援人员尽心尽力,并不是为了感谢或让他人知道自己的作为,而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安全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