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揭示,中国存在大约1600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历经26年的漫长等待,期间修订了20余次,精神卫生立法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草案已经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等待审议。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最近的一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指出:“精神卫生问题在我国的严重程度十分突出。”据卫生部调查,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占比高达20%,位居首位。尽管存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但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救助水平仍然偏低。
今年6月,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院长栗克清在一次研讨会上披露的情况更为严峻。全国各类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为17.5%,我国目前注册的精神科医师不足2万人,每10万人仅有1.46名精神科医师,远低于国际标准的四分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有70%的重性患者没有得到规范治疗。
在河北省,每十万人仅有一位精神科专业医师,这一数据还是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待遇低、职业高风险、得不到社会和同行的认同与尊重,致使精神科专业医师流失严重。
郭建雄是广州市脑科医院的一位主任医师。他回忆道,当年他刚来到这所中国第一间精神病专科医院时,与他一同进入的同事很快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这个领域。每年至少有数人选择离开精神科,有的转行去当公务员,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则选择出国。为了逃离精神科,一些人甚至选择攻读神经内科、外科的研究生。
与此精神科医生面临的另一个困境是引进的不易。据教育部提供的资料,目前设置本科精神医学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仅有四所,年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均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大多数精神科医生都来自临床医学专业。
郭建雄表示,精神科每年都在招聘人员,但与其他科室相比,精神科想要招到优秀的医生却异常困难。即使对应聘者要求降低至本科生,仍然难以吸引足够数量的优秀人才。一次普通精神科的招聘活动中,尽管发布了招聘一名医生的消息,但却只收到了二十多份简历。由于人才难求,科室甚至采取了先面试后笔试的方式,但最终只有五人参加面试。医院看中的人选甚至婉拒了他们的邀请,表示更想加入某家综合医院。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王文荣在云南的调研结果也验证了郭建雄的观察。在一些州级医院的精神病科,医生的学历层次普遍不高,而且很多医生并非精神医学专业毕业。对于一些医院的精神病科来说,招录医生更是面临报名人数不足的困境。
对于大多数精神科大夫来说,他们的职业身份往往面临尴尬。当被问及“您是哪个科的大夫?”时,他们常常陷入困扰。由于社会及同行对该职业的认同与尊重不足,很多医生只好隐瞒自己的真实职业身份,称其为脑科医院医生或内科医生以避免尴尬。似乎这份职业只能成为许多人就业的备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