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大约公元220年至280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背后是历史的大变革,前面则是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其中虞翻便是其中的一位。他的生平事迹,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才华,更体现了他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担当。
虞翻,字仲翔,出生于浙江余姚的显赫家庭。他继承家学,又勤奋好学,不仅擅长武艺,精通长矛,而且在经学领域颇有建树,尤其在《易经》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被誉为文武双全的全能之才。他的性格刚直不阿,坚持真理,令人钦佩。
昔日,吴王孙权在庆功宴上,酒酣之际,亲自起身劝酒。这时,虞翻却趴在地上装醉,不举杯。孙权离去后,虞翻又若无其事地坐下,这让孙权大为震怒,拔剑欲杀之。在此危急时刻,大司农刘基挺身而出,抱住孙权劝道:“大王饮酒后诛杀名士,虽虞翻有罪,然天下人谁复信?况且大王一向以包容贤人、归附天下为己任,今日之举,岂不负此声誉?”孙权怒道:“杀一虞翻,何足道哉!”刘基以曹操轻杀士人遭非议为例,劝诫孙权推行德义,不可轻举妄动。孙权最终放下剑,饶恕了虞翻,并下令今后酒后不再言。
虞翻曾乘船出行,与麋芳相遇。麋芳船上人多,欲让虞翻避让,其前锋傲慢地说:“给将军让路!”虞翻愤然反击:“丧失忠信,何以事君?献人二城,犹称将军耶?”麋芳无言以对,羞愧地回避了。之后,虞翻出行时又遭遇麋芳的营门阻挡,虞翻怒斥:“开门适时闭,闭门适时开,此岂尔职?”麋芳听后露出羞愧的神情。虞翻性格直率刚正,常因言辞不当触怒孙权。一次,孙权与虞翻辩论神仙之事,虞翻指着张昭说:“你们皆是死尸,何谈神仙?世上岂有神仙?”孙权多次被他的言辞激怒,于是将他放逐到交州。
在交州,虞翻并未消沉,反而在此讲学,常有数百弟子。他还为《易经》、《论语》和《国语》等经典作注。尽管身处流放之地,虞翻仍心系国家。如黄武七年(228年),辽东公孙渊派使者与孙权联络。虞翻虽被流放,仍关注国家大事,对辽东路远求马之举持否定态度,认为此举劳民伤财。他想劝谏但不敢,只能通过交州刺史传话,但吕岱不肯。后更被人中伤,虞翻被流放到苍梧郡。
不久,孙权派出的使者贺遭遇风暴和曹魏将领田豫的攻击,孙权大感后悔,想起虞翻的忠告,命人赴交州寻找虞翻。若虞翻尚在人世,便护送他回建业;若已离世,则送还会稽,并让其子仕官。此时虞翻已去世,享年七十岁。他的事迹和学问在交州广为流传,对学生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