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传说中,香妃的故事在《清史演义》与《野史大观》中流传。描绘了一个生于新疆喀什的奇女子,被小和卓木纳为妃子,因她身上自然散发的一种奇异香气,被人们深情地称为香妃。随着新疆的大小和卓木叛乱,香妃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在一场战役中,香妃被清军俘虏,后被兆惠大将军带入京城,献入宫中。乾隆皇帝初见香妃,尚未近前,已闻其香气袭人。那香气既非花香,又非粉香,乃是一种独特的芬芳,沁人心脾。宫中的香妃却对乾隆皇帝的行礼毫不在意,只是泪眼盈盈。原来她心中仍存故土之思,身处异乡,不胜悲楚。
乾隆皇帝为了安抚香妃,特意让人在西宫为她修筑了宝月楼居住,并依回疆的风俗安排她的饮食起居。香妃仍然心系家乡,整天抱着从新疆带来的沙枣花暗自垂泪。
一次,乾隆皇帝带着香妃到江南散心游玩时,企图强行临幸香妃。香妃坚决拒绝,竟取出试图刺杀乾隆。此事传至慈宁宫后,皇太后为怕乾隆被害,趁乾隆外出之际将香妃召入宫中逼其自尽。临终前,香妃留下遗言,希望自己的遗体能被运回新疆,长眠于家族陵墓之中。
乾隆回宫后得知此事后悲痛不已。后来因怀念香妃,宫廷画家郎士宁依照其生前容貌画下了一幅肖像挂在宫中。而后依照其遗愿将遗体护送回新疆安葬于阿帕克和卓陵墓内。
这一史实被记载于萧雄的《西域杂述诗》一书中。诗中描绘了香娘娘庙的壮观景象以及女伴们的祈祷。诗注中提到香娘娘的非凡出生、体香以及她对母亲的眷恋之情。
据历史学家孟森教授的考证,香妃其实就是历史上的容妃。这一结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争议。孟森教授的推断主要基于清宫档案和时人笔记的资料,并未得到实证材料的支持。直到1979年,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裕妃园寝内的一座墓的自然坍塌才揭开了部分真相。考古学家发现木板上有阿拉伯文字“奉至仁至慈的之名”,并据此对这座坟墓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最终确认此墓是乾隆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的墓。随后出土的文物与孟森教授的考证相吻合进一步支持了容妃即是香妃的推断。关于这一点也存在着可能性的探讨和研究空间至今也未得到完全确定性的证实然而其神秘的背景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无疑给这段历史留下了浓厚的神秘色彩与诗意氛围让后人对其津津乐道同时也激发了对历史的探究兴趣和理解思考此外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坚强忠贞的女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执着追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容妃生于新疆信仰教自幼受到宗教文化的熏陶她的离世和安葬方式也体现了她对宗教信仰的坚守和传承丰富了我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