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基本药物制度对基层医疗机构有“副作用”吗?

  • 生活知识
  • 2025-04-16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在崭新的三年医改征程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设立堪称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其核心理念是在所有运营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使用307种基本药物,并且实施零差率销售。这一制度的初衷,旨在满足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降低群众的用药负担,并改变过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过度依赖药品收入的局面。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而言,基本药物制度是否带来了“副作用”呢?实际上,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确实面临一些挑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被要求不得使用非基本药物,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一方面,为了延续用药习惯或引入新药,各地纷纷扩大增补目录,其中药品品种和数量差异显著,一些价格昂贵的进口药品也进入了目录。另一方面,在一些地区,由于担忧基本药物种类和数量的不足,医疗机构会采取一些变通手段。比如,将非基本药物品种和销售收入控制在一定比例内,使得医生有机会通过开非基本药物获取提成。更有甚者,通过内外两套台账建立“体外循环”,隐蔽购进、使用部分非基本药物。

与药店合作或开设自家药店,实现“院内开方、院外卖药”,也是变相使用非基本药物的方式之一。特别是在未实施医保门诊统筹的地区,由于群众门诊用药完全自费,所以实施诱导的难度相对较低。综合改革的配套措施不到位,以及片面地将“零差率”作为政绩指标,增加了基层的补偿压力和生存困难。原本就感到“苦乐不均”的基层单位,对这项改革持保留态度的也不在少数。尤其是“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更是暂时处在政策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值得注意的是,基本药物制度的成功实施,需要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合理的分工和运转流畅的分级诊疗体系。只有当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主要在基层接受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治疗时,基本药物制度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当前二级以上医院“高低通吃”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它们不会主动将患者分流到基层,反而利用双方用药习惯、药品配备方面的差异,将大医院处方作为在基层无药可取的证明,阻碍了双向转诊的实施和与基层争夺病员的现象发生。因此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如何与大医院形成良好互动的挑战。不过也有好消息传来国务院医改办宣布全国基本实现了在所有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这一制度给基层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表现为“一降一升”。其中降的是百姓用药的成本目前各省份开展的新一轮基本药物采购显示基本药物价格较上一轮采购价平均下降了30%;升的是老百姓医保报销的比例提高了这一制度的推进无疑为基层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也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一篇:没有了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