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一把竹制伞手艺代代传(逐梦小康)

  • 生活知识
  • 2025-04-15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梦之逐——彭国亮的竹制工艺伞之路

在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的东侧村落,有一位名叫彭国亮的村民,他的故事就像他的产品一样引人入胜。一个传统的篾匠,如何将家乡的竹海化为手中的巧艺,一步步踏上小康之路?

一声脆响,一截楠竹在彭国亮手中瞬间被剖为两半。他的刀法精准,眼神中透露出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与执着。老彭,今年51岁,是蓝山地地道道的篾匠,他的家族三代都以制作竹制品为生。

蓝山,因山岭重叠,宛如浮空之蓝而得名,这里盛产楠竹。彭国亮说,他从小就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学会了编竹子。他曾南下广东,东向浙江,凭借这门手艺闯荡江湖。虽然勤劳,但因为没找到合适的方向,他没能攒下什么积蓄。

彭国亮并没有放弃。他的眼中始终有光,那是对致富的渴望,也是对传统的坚守。20多年前,他在珠海一家油纸伞生产企业工作,对这门手艺有了更深的理解。2011年,他敏锐地察觉到工艺伞市场的前景,决定回到家乡创办加工厂。

起步时的艰难可想而知。他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又加上银行贷款,才凑足了10多万元启动资金。老彭租好厂房,招来工人,倾囊相授技艺。他对工艺的精益求精,如伞骨竹片的厚度,甚至油纸的上油,都一丝不苟。

传统的工艺不能丢,但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就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彭国亮开始自己设计、摸索,组装出15台加工设备。他的竹制工艺伞逐渐打开了市场,甚至还有日本的客户通过贸易商找到他,指定要他的产品。

如今,彭国亮的工厂不仅自己干得风生水起,还吸纳了村里的贫困村民来做工。他酝酿着再建一座厂房,提升生产能力,带动更多贫困劳动力就业。他说:“奔小康嘛,还是要带着大家一起来!”

这就是彭国亮,一个从蓝山竹海中走出的逐梦人,他的故事就像他的竹制工艺伞一样,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充满生机与活力。他的梦想不仅仅是自己的小康之路,更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美好明天。

下一篇:没有了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