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磅出炉,其中明确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目标。到2015年,我国将建立覆盖全民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向着全体人民病有所医的目标迈进。更令人欣喜的是,人均预期寿命将在五年内提高一岁,彰显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显著进步。
按照规划,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成为关键。坚持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同时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将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编制。在遏制公立医院盲目扩张的我们将看到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区域内,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
为了保障边远地区、新区、郊区、卫星城区等区域的医疗资源需求,我们将重点加强儿科、妇产、精神卫生等领域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将重点投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等薄弱环节,确保基本医疗服务的普及和便捷。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还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将留出足够空间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城市,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将达到医疗机构总数的20%左右。
县级医院的发展将受到优先扶持,旨在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使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康复能够在县域内基本解决。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将继续加强,实现每个乡镇有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村卫生室,提升基层卫生机构的设备配备水平。
到2015年,我国将建成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每个街道办事处或3万至10万居民将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与城市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紧密协作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一切,无不展现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