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护胃日这一天,“达喜胃健康关爱项目”在北京盛大启动,致力于提升公众及慢性胃病患者对胃病预防和科学治疗的认知,助力改善我国的胃健康状况。
启动会上,中国医师协会消化病学分会发布了一份引人瞩目的报告——《中国慢性胃炎诊治现状调查报告》。经过长达八个月的调研,覆盖全国380家医院、涉及0多名患者的样本,揭示了我国胃部疾病的严峻现状。
慢性胃炎在我国患者群体中普遍存在,病程通常在2至6个月之间。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酒和胃酸反流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而胃痛、餐后饱胀和反酸等症状更是慢性胃炎患者的常见困扰,超过90%的患者会经历两个或更多的临床症状。
针对频频发作的胃痛问题,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的李景南教授指出其深层原因。他强调,胃黏膜是保护胃壁的一道重要屏障。在日常生活中,胃黏膜会受到多种物理和化学因子的攻击,包括胃酸、幽门螺杆菌、药物、胆汁酸以及刺激性食物等。当这些攻击因子过于强大时,胃黏膜就会受到损伤,从而导致胃痛。
李景南教授警告,对于胃黏膜损伤引发的胃痛,如果不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可能会使症状恶化,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疾病后果。在临床上,胃黏膜保护剂被广泛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它能在胃黏膜表面迅速形成保护层,有效缓解胃痛,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刘新光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强调了胃病治疗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三分治七分养”。他提醒患者,除了正确用药,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同样重要。胃病患者应多吃新鲜、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酒、过咸过烫、辛辣食物以及浓茶咖啡等刺激物质。只有规律饮食,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胃黏膜损伤引发的胃痛。
这一天的活动不仅让人们了解到胃病的严重性,还提供了关于如何预防和治疗胃病的重要信息。我们期待,“达喜胃健康关爱项目”能够继续推动我国的胃健康事业,让更多的患者重拾健康,享受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