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部的“973”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的鼎力支持下,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郑平团队,经过一段漫长的科研旅程,近日取得了关于药物戒断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他们发现,戒断药物后出现的痛苦情感竟然与脑中杏仁核多巴胺系统的激活密切相关。这一重要发现被刊登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神经科学杂志》上,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郑平教授介绍,他们的研究揭示了成瘾药物产生的快感和痛苦如何与环境中的线索相互作用,进而在药物成瘾者的脑海中形成“关联性记忆”。每当他们遇到与药物相关的环境线索时,这些深藏的记忆就会被激活,引发强烈的觅药、用药冲动,最终导致复吸行为。关于这种快感和痛苦症状究竟是如何通过神经机制与环境中线索相“偶联”的,一直是科学界尚未解明的难题。
为了更深入地这一机制,研究团队以成瘾鼠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他们将成瘾鼠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然后突然中断其供应,这时,成瘾鼠表现出明显的“痛苦”戒断症状。当再次将它们放回这一环境时,它们会回想起戒断时的痛苦,表现出强烈的逃避行为。
当研究团队使用药物干预手段,抑制了这些成瘾鼠杏仁核内的多巴胺D1受体后,再次将它们放入相同的环境,它们似乎“忘记”了之前的痛苦,并没有表现出逃避行为。
针对这一系列现象,研究团队深入研究了成瘾鼠脑内杏仁核的变化。他们发现,会改变多巴胺对脑内谷氨酸的作用方式,由原来的抑制转变为兴奋。这种兴奋状态是因为激活了杏仁核突触前部位的多巴胺D1受体,使得原本“低迷”的信号传导通路功能变得“亢进”。这种改变可能是药物戒断后的“痛苦”症状与周围环境线索相“偶联”的重要神经机制。
这一发现为减少药物成瘾者因环境因素导致的复吸行为提供了新的策略。未来,通过对此成瘾机制的深入研究与干预,有望为药物成瘾治疗带来全新的突破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