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关于结核病菌株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研究人员表示,被称为“北京家族”的结核病菌株,其起源可能追溯至约3万年前东亚地区,随着汉族祖先的迁徙而扩散至全国乃至全球。这一发现揭示了结核病与人类迁移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项重要研究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并由复旦大学的知名教授高谦领导的研究团队完成。他们通过深入研究发现,结核病分枝杆菌在7万年前随着人类走出非洲,逐渐分布到世界各地。其中,一个分支到达了东亚地区,并进化成为被称为“北京家族”的特定菌株。在中国北方地区,约90%的结核病患者和南方地区约50%的患者由这类菌株引发。
为了这类菌株的起源及扩张情况,高谦教授与多个国内省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外学者紧密合作。他们对收集自全国六个省市的95株临床代表性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对来自全球的263株“北京家族”菌株和全国11个省市的1300多个菌株进行了详尽的基因分型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家族”菌株约在东亚南部的人类中出现已有约三万年的历史。
研究进一步揭示,“北京家族”菌株在大约8000年前开始进化出“现代”亚型菌株。这些亚型菌株在大约6000年前随着汉族祖先人群的迁移而迅速传播。特别是在农业文明时期,随着人口数量和密度的急剧增加,这些高致病性的亚型菌株得以迅速扩散,逐渐成为人群中的主流菌株。对此,高谦教授指出,人类社会在农业文明之前的人口密度较低,高致病性菌株感染后迅速导致患者死亡,无法保持连续传播。而在农业文明时期的人口密集化进程中,这一菌株得以持续扩散并成为优势菌种。
这一发现对于了解结核病的起源、演变和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疾病防控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期待科学家们带来更多令人振奋的发现!同时希望每个人都能珍爱健康、保持警惕、远离结核病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