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错位:程咬金的晚年困境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程咬金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这位瓦岗军旧将,在李密失败后投奔大唐,为唐朝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他的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晚年,遭遇了一场令人扼腕的挫折。
随着唐太宗的驾崩,程咬金在朝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变迁。在唐高宗永徽年间,朝廷的政治斗争愈发激烈,许多昔日名将纷纷陨落。程咬金在这场政治漩涡中却能够独善其身,直到一场重大的军事行动改变了一切。
显庆元年(656年),唐朝决定征伐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这时,已经年近七旬的程咬金被任命为讨伐的总指挥。随着战争的进展,副大总管王文度的阴谋和错误决策,让这位老将陷入了困境。
王文度嫉妒苏定方的战功,力劝程咬金缓慢行军,甚至谎称这是唐高宗的“密令”。在王文度的蒙蔽下,程咬金相信了这一谎言,导致唐军在严寒中行进困难,人马冻病而死。当苏定方试图纠正错误决策时,程咬金却置之不理。
到达西突厥重镇恒笃城后,王文度竟然建议屠城,掠夺财物。程咬金再次选择了支持王文度,导致阿史那贺鲁得知后远逃。一场本可胜利的战役,因为程咬金和王文度的错误指挥而功亏一篑。
战后,唐高宗对两人的违法行为和错误指挥进行了处罚。王文度因矫诏被判死缓,程咬金则被免去所有官职。虽然唐高宗后来再次任命他为岐州刺史,但程咬金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这位曾经的大将明白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于是选择向唐高宗请求退休,得到了批准。程咬金的军事生涯充满了辉煌,但晚年的失误让他背负了“晚节不保”的批评。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世对权力、荣誉与责任思考的一个缩影。
回顾程咬金的生涯,我们不禁为他早期的英勇和晚年的困境感到唏嘘。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英雄也难逃命运的错位。正是这些错位与反差,使得历史更加丰富多彩,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