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速冻食品行业的几家知名品牌企业,如思念、叁全和湾仔码头等相继被检测出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了人们对速冻食品安全的担忧。而卫生部在2011年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中,却允许金葡菌限量存在,这一新国标引起了广泛关注与争议。公众质疑,食品安全标准是否越来越低?食品安全如何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谁来维护?卫生部门回应称,新标准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食品微生物采样检测要求,对于标准是否科学合理,相信通过理性讨论会有最终答案。
每当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后,公众对于食品安全标准的质疑声音不绝于耳。这些事件让人们深思,本应中立客观的安全标准为何会频频引发公众批评质疑?如果食品安全标准失去公信力,食品安全的防线又该如何筑起?
任何标准的产生,都是时代的产物,应该与时俱进,与人民的需求相契合。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国食品管理标准更新滞后,部分标准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几十年不变。近年来发生的许多食品安全事件,都与这一现状有关。
虽然这些年在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上并非一成不变,许多标准也在重新论证修订中。但令人遗憾的是,新标准的制定往往难以逃脱公众质疑。原因在于标准制定的参与者需要相当的专业能力,这一门槛将大部分公众排除在外,形成了有关部门、企业、专家的“关门习惯”。这样的标准制定流程不仅剥夺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也给公众留下了“存在猫腻”的猜想空间。
面对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有关部门不能仅仅以简单回应了事。他们应该深入思考:食品安全标准是否已落后于时代发展?标准制定是否做到了公开透明?制定权是否被“少数人”或“少数企业”所绑架?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真正回答,食品安全标准才能重新获得公众信任,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火墙”。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标准的讨论和制定,推动相关部门和企业真正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共同筑起食品安全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