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的王海燕教授领头的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成果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公布。这次调查历时四年,自2007年启动至2010年结束,涉及全国超过4.7万名成年居民。这项调查聚焦于中国慢性肾脏病(CKD)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我们揭示了关于这一隐形健康威胁的重要信息。
王海燕教授,这位著名的肾脏病学家,与她的团队在研究中发现,慢性肾脏病在中国的患病率高达10.8%,这意味着在18岁以上的成年人群中,约有1.2亿的人正在与这种疾病作斗争。由于该病的隐蔽性,许多患者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在与健康时报记者的访谈中,王海燕教授强调了慢性肾脏病的严重性,并指出,如果缺乏警惕并及时治疗,肾功能可能会持续恶化,最终可能导致终末期肾脏病或心脑血管疾病。目前该病的知晓率仅为12.5%,这意味着大多数患者并未意识到自己正面临这一健康威胁。
对于那些处于慢性肾病高风险的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高龄、肥胖、高脂血症、高尿酸患者以及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的人群,进行慢性肾病的有关检测显得尤为必要。家族中有肾脏病患者、频繁上呼吸道感染的个体,尤其是扁桃体炎患儿,也应该进行相应检查。
早期筛查和对病人的系统管理是慢性肾病防治的关键。提倡采用“三部曲”进行筛查:首先是测量血压,因为高血压和慢性肾病互为因果;其次是肾功能检查,通过肾小球滤过率发现早期肾功能异常;最后是尿蛋白检测,尿蛋白不仅是评估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慢性疾病早期防治的重要筛查项目。
在这项研究中,还发现我国慢性肾病的早期患者占比高达84%,而3期和4期的患病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这可能与过去10到15年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高发有关。如不进行干预,慢性肾病在未来可能会出现“井喷”的现象。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关注肾脏健康、定期进行相关检测至关重要。 (来源健康时报)